一场精心准备的婚礼,却因一场僵持不下的“讨喜”变了味。当祝福变成明码标价的交易,传统民俗也越过了法律的边界。
酒店停车场内,喜庆的婚车队伍被迫停下。一名拦车者提出要求:拿出50条普通香烟或者10条高档香烟作为“喜钱”,否则不予放行。新郎新娘刚下楼就遭遇这一幕,双方僵持了近一个小时。
最终,这对新人做出无奈决定:放弃婚车,直接打车前往婚礼现场。原本设计好的浪漫婚车行程,就这样被彻底打乱。据悉,新娘因这一插曲情绪受损,遗憾地错过了坐婚车的机会。

01是“传统习俗”还是“趁喜打劫”?
拦婚车“讨喜彩”的习俗在不少地方存在,其本意是图个热闹和吉利。传统的做法是亲友邻里讨要一些喜糖、小红包,金额不大,重在参与感,新人也会乐意分享喜悦。
然而,近年来这一习俗明显变味。从要一包喜糖到索要整条香烟,再到如今明目张胆要求50条香烟,“讨喜”已演变成赤裸裸的索财行为。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专门盯梢婚车,几乎将此事变为“职业”。例如河南项城的张某某,就因多次拦截婚车索要财物被警方处罚,但他仍不改过,继续从事此类行为。

此类行为往往利用新人“怕误吉时”、“不愿闹大”的心理,有恃无恐。不少新人选择“花钱消灾”,反而助长了这股歪风邪气。
02民俗与违法的边界在哪里?
从法律角度看,正当的“讨喜”与违法的“索财”之间存在明确界限。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孙本雄指出,判断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是否有组织、多次实施。如果有人组团在宾馆、路口专门蹲守婚车,这就带有“职业索财”性质。二是索要金额与方式,如果明确要求高额财物或不给就堵路,就具备了违法特征。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伟律师进一步解释,根据《刑法》,若索要金额达到1000至3000元(各地标准不同),或多次实施,就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而在此次事件中,50条香烟的价值显然已远超这一标准。北京安剑律师事务所周兆成律师明确表示,此类行为“有可能涉嫌敲诈勒索罪,若同时扰乱社会秩序还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03为何新人普遍选择忍气吞声?
面对明显不合理的要求,为何大多数新人却像河北的这对新人一样,选择妥协或回避而非报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婚礼是人生大事,新人普遍希望一切顺利,不愿因此类纠纷影响心情和流程。加上时间紧张,担心报警会进一步耽误吉时,所以往往选择“花钱买平安”。

此外,部分地区的基层部门对此类行为存在认识偏差。例如,此次事件发生后,当地街道办工作人员甚至表示“拦婚车较常见,不拦反而不好”,这种态度无疑变相纵容了违法行为。
04面对陋习,新人如何维护权益?
遇到强行拦车索财的情况,新人应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保留现场视频、录音等证据,等待警方到场处置,避免直接冲突。
若情况允许,可安排亲友引导婚车绕行,优先保障婚礼流程。事后可配合警方调查,追究拦车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专家强调,妥协换不来安宁,只会助长违法者的气焰。新人应当意识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举办喜庆婚礼并不冲突。

对于屡教不改的职业拦车人,警方应依法从严惩处。如河南项城警方对多次拦截婚车的张某某处以行政拘留13日的处罚,起到了震慑作用。
在河南项城,警方对多次拦截婚车的张某某处以行政拘留13日的处罚。陕西兴平市公安局更是明确发布通告,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人员以任何方式“拦挡婚车”。
法律已经划出清晰红线:当“讨喜”变成“强要”,当祝福变成要挟,就已经不再是民俗,而是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