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南宣布创办“琼超”联赛时,小伙伴满怀期待——凭借海南人自带的“松弛感”与幽默天赋,这项赛事似乎具备“爆火”的潜质。

风云再起,海南琼超来了
近期,随着十八支球队主场名单的公布,几个小伙伴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主场大多设在实行半封闭管理的学校体育场。琼海的朋友不解:当地验收通过的“鸡笼”体育馆难道赶不上么,为何不用?海口的朋友也发出疑问:能提升赛事格调的五源河体育场,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
但凡对一项赛事心存重视,主办方理应掏出最好的家底呈现给观众。这最初的“场地选择”,已为公众的预期蒙上一层阴影。

据公开资料的琼超主场
有人或许认为,主办方是在“走一步看一步”,高规格场地的协调背后是成本与预算的现实考量。“苏超”也正是如此么:爆火之后,多支球队才主动提出更换主场、升级硬件。
琼超究竟想成为一场与民同乐的全民盛会,还是体系内的闭环演练?它能否真正点燃大众热情,这三个问题得先做好准备。
01
群众参与的基础在哪里?
一项赛事的生命力,根植于其群众基础。
贵州“村超”展现的是“生活即比赛”的原始生态。在那里,足球不是疏离的专业运动,而是融于市井的民俗。卖肉的摊主、学校的教师、货运司机,周末化身绿茵英雄;观众席上坐的是他们的亲人邻里。这种基于地缘与血缘的凝聚力,使每一场“村超”都成为社区节日,其火爆是情感积蓄后的自然迸发。
海南其实拥有深厚的民间体育基因:海口的篮球场,常见光脚的排球爱好者以红凳子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排球比赛;文昌作为“排球之乡”,民间赛事屡屡出圈;同样,东方的村BA能火也在于拥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东方市的篮球传统可追溯至1950年,基本上每个自然行政村配备了篮球场。据统计,全市拥有超417个篮球场,登记在册的球队有20支。

琼海体育馆,前段时间“火”了,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些案例证明,群众性赛事成功的关键在于“顺势而为”——将民间爱好者集结起来,营造公平竞技的舞台。观众真正想看的是真实参与和纯粹热爱。若有队伍为充门面,安排职业选手“降维打击”,那与表演何异?又有何观赏价值?
当“村超”“苏超”不断降低观赛门槛时,琼超却将主场设于需“登记备案”的半封闭校园,无形中筑起一道障碍。若群众无法轻松、无负担地走进赛场,再深厚的体育土壤,也难逃“无根之木”的命运。
02
商业契约是否会遵守?
健康的商业模式,是赛事持续燃烧的燃料。
“村超”与“苏超”践行的是“全民持股”的开放模式:组委会搭建平台、制定规则,将舞台彻底交还给社会。小吃摊主、民宿业主、手工艺人自然涌入,形成充满活力的“赛事经济体”。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视同仁”的契约精神之上。
2025年“苏超”联赛中,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常州主场:一家烧烤店老板娘在比赛中与场边广告牌含泪挥别。她的店铺以每场1.5万元的初始价格签下七场合约,即便后来广告位市价飙升至300万元,主办方仍坚守承诺,未撕毁原协议。
这正是“契约精神”的生动体现——它让小微商家敢于投入,让赛事信用体系得以稳固。
反观琼超,不管它火不火,它是否具备同等的诚意与准备?
将主场设于商业配套几近于无的校园,无异于主动放弃打造消费场景。难道要指望观众散场后,集体涌入食堂消费?这完全违背了“体育引流、商业变现”的现代赛事逻辑。一个在起点就忽视商业规律的联赛,又怎能行稳致远?
03
周边配套怎么办?
对于海南这类旅游大省,衡量赛事价值的终极尺度,在于其对文旅产业的拉动效应。
“村超”与“苏超”实现了“为一场球,赴一座城”的愿景。赛事本身成为最强旅游吸引物,短视频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射门、歌舞与万人合唱,成功激发跨省观赛的冲动,全面带动在地的“吃住行游购娱”。
而琼超目前的选址逻辑,几乎主动隔绝了这一可能性。试问,如何说服一名外地游客专程“打飞的”来海南,只为钻进一所技术学院的操场看球?散场后又在一片缺乏商业配套的校园中无所事事?
琼超手握“国际旅游岛”这张王牌,却打出“内部联欢”的弃牌。它本应成为丰富游客体验、延长停留时间的“增值项目”,如今却因场地的自我封闭,与海南最大的文旅优势产生割裂。这无疑是典型的资源错配。

赛事能给当地带来多少收益?
成功的赛事通过“让利”实现“共创”,而保守的赛事则因“管控”走向“孤芳自赏”。
琼超的开幕只是一个起点。它考验的不仅是组织能力,更是海南能否打破体制惯性,以真正开放、共融的姿态,点燃属于这片热土的体育狂欢。破局关键在于它自身做足了功课,去迎接这场商业大考。
若足球之路确系步履维艰,海南或应集中资源,打造那个真正属于自己、难以复制的顶级IP——海南“村排”。毕竟,手握“排球之乡”的金字招牌与无可比拟的群众基础,排球才是海南最可能一击即中的“拳头产品”。
基于以上判断,琼超能有多火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它能否真正推开那扇开放之门。毕竟,一场火热的赛事,就是商业现代文明最好的测试剂。
(应先生,潮海南特邀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