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个“控制”和“顺从”的问题,而是如何陪伴他在自我表达、社会化和人格成熟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在金芒果家庭工作坊沙龙上,有家长曾分享育儿经验,小的时候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知道闹没有用,越大越给尊重,先严后松,孩子就好管。这种“先严后松”的方式也让他们没有体会过青春期的矛盾,亲子关系一直很好。
这个观点初看起来确实合理,它体现了一种严肃而富有规则感的教育理念:“小孩子需要立规矩,大孩子需要尊重”,看起来好像能够顺畅地引导孩子成长。
但真正深究其中,能否真的经得起推敲?
这套“先严后松”的模式,是不是真的那么稳妥?
首先肯定,规矩本身没有错。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孩子天生需要边界感。明确的规则能带来安全感,就像走在一条有护栏的路上,孩子才敢迈开脚步、勇敢探索。
但问题在于:我们立的规矩,到底是“为他好”,还是“为我方便”?
比如:
“再哭就不许看电视!”
“不写完作业不能出去玩!”
这些“规矩”背后,往往藏着一条潜台词:“你得听我的,否则就会失去某些东西。”
孩子表面上服从了,但内心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只是学会了“看脸色行事”,学会了怎么适应规则,而不是打心眼里接受规矩本身。

(图片来源:摄图网,已获得授权)
一位来访者曾分享:“我小时候特别‘懂事’,从不敢反抗父母。直到上了大学才敢表达自己,但那种‘乖’让我到现在都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总在讨好别人。”
你看,没有理解的规矩,很可能会养出“懂事”却“不快乐”的孩子。
那么,到底该怎么立规矩?
关键在于:让孩子感受到,规矩不是用来限制他的,而是用来保护他、帮助他的。
比如:
❎ 不说“不许哭”,而说✅“你可以哭,哭完了我们聊聊为什么难过”;
❎ 不说“必须写完作业”,而说✅“早点写完作业,晚上我们就有时间一起看书了”。
规矩的背后,应该是爱与理解,而不是威胁与交换。
当我们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他就会更愿意配合。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和我是一边的。”
另外,规矩的“严”和“松”本身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在于孩子从小到大,是否感受到自己被真正地看见、被尊重和理解。
当孩子明白了规矩背后的道理和我们的初衷,这个规矩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纪律,而更像是共同约定的生活习惯。

我们不是在塑造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在陪伴一个“独立”的人长大。
真正的规矩,也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而是有温度的陪伴与引导。
愿你我都能放下控制的焦虑,用尊重和理解,陪孩子走好他人生的每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