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四川盆地传来捷报——深地川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钻穿23套地层,深入5.4亿年前的震旦系地层,首次进入四川盆地深部“无人区”。这是继深地塔科1井以10910米刷新亚洲纪录后,中国石油在“十四五”期间交出的又一份深地勘探成绩单。
面对超过200摄氏度的高温和130兆帕的超高压环境,中国石油迭代升级特深层钻井技术,成功攻克一系列世界级难题。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地球深部能源探索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石油工人不再只是“一身油、两脚泥”,他们的工作变成了在屏幕前轻点鼠标,指挥无人机巡检,或是通过智能系统分析地下万米的油气数据。

01深地探索,万米下的能源突破
“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将超深井勘探技术推向新高度。2025年1月5日,深地塔科1井以10910米的完钻井深刷新全球纪录,创造了全球陆上钻井突破万米最快、亚洲直井钻探最深等五大工程纪录。
更为重要的是,该井首次在陆地万米深层发现油气显示,证实了四川盆地在接近万米的深层仍具备优越的储集条件。
超深井勘探的成功离不开技术突破。中国石油自主研制了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抗220摄氏度高温聚合物水基钻井液、抗240摄氏度高强度取芯工具等十大装备和技术利器。
这些技术不仅为深地勘探提供了利器,更打造出自主可控的国产化高端钻完井工程技术装备及创新制造产业链。
在非常规油气领域,中国石油同样取得显著进展。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2024年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吨级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页岩油渗透率极低,开采难度被形容为磨刀石里“榨油”,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对含油页岩进行压裂,修建起连通地面的油气流通“高速公路”。
02数智赋能,传统石油工业的华丽转身
2025年,中国石油将“数智石油”确立为集团第五大战略举措,统筹推进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这一战略转变标志着中国石油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
昆仑大模型成为中国石油数智化建设的明星成果。从2024年8月初次发布到2025年5月,该模型已升级为3000亿参数的行业大模型,覆盖100个应用场景,成为能源化工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
在勘探开发环节,基于昆仑大模型开发的地震解释专业大模型,在国内外20多个油气田勘探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地震解释效率提高9倍。
数字化转型正深刻改变传统石油工作方式。在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由无人机集群与巡检机器人组成的“智能卫兵”24小时值守,仅需0.3秒便将数据传至60公里外的指挥中心,巡护人员从3人精减至1人。
03绿色创新,培育新能源增长极
中国石油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和绿色转型“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发布《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
2024年,中国石油新能源开发利用呈现爆发式增长:风光发电量47.2亿千瓦时,新增风光发电装机规模495.4万千瓦,较上年增长33%;氢总产能8100吨/年,较上年增长23%;累计地热供暖面积突破5000万平米。
在吉林油田,CCUS项目构建起了“捕集—运输—驱油—封存”全产业链闭环,每年将50万吨二氧化碳注入地下驱油,累计增油超30万吨,相当于每年封存22万辆小汽车的碳排放量。这项技术被国际能源署誉为“化石能源低碳化的中国方案”。
中国石油在化工领域同样取得突破。2025年7月出版的《分子炼油技术丛书》填补了分子炼油领域系统性高端出版物的空白。分子炼油技术是支撑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中国石油将其纳入“十四五”十大科技创新领域,组建了攻关团队。
中国石油在深地勘探、数智化转型和绿色创新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中国石油的竞争力,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中国石油的科技创新之路将继续深化。从万米深地到数字空间,从传统油气到新能源,中国石油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我国能源事业迈向更加绿色、高效、安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