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金融体系中,农商行作为服务县域经济与“三农”的重要力量,其改革本应聚焦经营效能提升与核心业务优化,然而近期部分农商行的改革动作,却陷入了“换汤不换药”的迷局,也难怪关注此事的作者能一眼看穿其中症结——这样的“改革”,本质上是对问题的回避,而非真正的破局。
最直观的矛盾,莫过于高管职数“减不下来”的顽疾。按理说,农商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机构,管理层级应追求精简高效,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降低运营成本。但现实却是,除了常规的经营班子,专职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岗位均纳入高管序列并享受年薪待遇,本就让管理层显得臃肿冗余。更令人费解的是“能上不能下”的潜规则:此前有地方试图通过岗位调整优化结构,将“监事长”岗位取消,却转头将相关人员转为“首席信息官”,岗位名称变了,高管职数丝毫未减。这种“换马甲”式的调整,不仅没达到精简管理层、提升决策效率的目的,反而让基层职工滋生不满——当资源持续向冗余的管理层倾斜,一线服务与业务拓展的投入难免被挤压,职工的付出与机构的改革期待也随之落空。

更值得深思的是,农商行近期频繁推进的改革,始终未能触及核心。金融机构的改革,应围绕“货币经营”的本质展开:比如优化信贷审批流程,让资金更精准地流向县域小微企业与农户;比如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应对不良贷款处置的压力;再比如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适配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线上金融需求。可如今的改革,却将精力耗在岗位名称的更迭、管理层级的“纸面调整”上,看似动作频频,实则与“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经营效益”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这种脱离业务本质的“空转改革”,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更会稀释改革的公信力,让职工对改革方向产生怀疑,对机构未来发展丧失信心。
关注农商行改革的作者之所以是“明白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被表面的改革动作迷惑,而是精准戳中了“职数不减、核心不碰”的关键问题。对于农商行而言,真正的改革不该是“岗位改名游戏”,而应拿出“刀刃向内”的决心:一方面严格核定高管职数,打破“能上不能下”的壁垒,让管理层回归“精干高效”的定位;另一方面锚定“货币经营”的核心职能,将改革资源投向业务优化与服务升级,让改革真正惠及基层职工、助力县域经济。唯有如此,农商行的改革才能跳出迷局,重新找回金融服务的初心与价值。(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笔者删除)
2025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