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豆”字曾用名:菽(尗)

古代,“豆”字曾用名:菽(尗)。菽shū,曾经作为一种主食,在中国古代农耕时代中占据重要地位。食不果腹的年月里,豆类可作

古代,“豆”字曾用名:菽(尗)。

菽shū,曾经作为一种主食,在中国古代农耕时代中占据重要地位。食不果腹的年月里,豆类可作为主食充饥甚至是续命。

旧时,关于“五谷”的主流说法中包含了菽。(另四种:粟、黍、麦、稻)但笔者翻阅《说文解字》,并无查到“菽”字,只找到“尗shú”字。

《说文解字》(尗部):“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凡尗之属皆从尗。”

《说文解字系传》关于“尗”字:“豆性引蔓,故从丨;有歧校,非从上下上也,故曰象未生形。小象根也。”

从这个造字可见古人对豆类植物生长观察之细微。“尗”字形如豆苗初生的样子。中间一横指大地,底下像豆类植物根部(如“小”字),上方则如豆类植物萌芽状。

后来“尗”的俗字常写作“菽”,泛指豆类。从“尗”到“菽”,这一字形变化,其实也易理解。“艸”字头,进一步明确与该字相关的字多为草本植物。底下“又”,与手部相关。如“叔”字本义,《说文•又部》记载:“叔,拾也。从又,赤声。汝南名收芋为叔。”(叔,一说从寸,亦与手部动作相关,此处不赘述。)

汉以后,人们常用“豆”字代替“菽”字,代表豆类总称。但“豆”字最初含义并非现在所理解的各类豆子。“豆”字本义究竟为何?我们下篇细聊。

/原创 勿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