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鲜药应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具有干品难以比拟的“鲜活”力量。
早在西汉时期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鲜山药取汁可治痔疮的应用。
屠呦呦也曾从古籍的青蒿鲜用可治疗疟疾中获得灵感,发现了拯救疟疾患者的良药——青蒿素,这些都展示了中药鲜药独特的“鲜活”力量。
《证类本草》是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收载药物1558种,其中可作鲜药入药的有296种,种类繁多,功效各异。
让我们透过本草文献结合现代研究一同来探寻中药鲜药中的“鲜活”力量!
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全称《新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是宋·唐慎微编撰的一部综合性本草文献类著作,书中引录文献众多,是研究和辑佚宋以前本草方书的重要著作。
书中记载的296种鲜药多为鲜植物药,且多用于外科疾病治疗。
除山药、青蒿外,还有生姜、地黄、薄荷等众多药物。
1.生姜

“姜,久服通神明。主风邪,主痰气。生者尤良。”
明确指出生姜“生者尤良”,生动记载了生用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解鱼蟹毒的功效,远胜于干姜温中回阳的特性。
现代研究发现是因为生姜未经过干燥等炮制工序,其所含姜辣素等挥发性成分最大程度得到保留,相较于干品有高浓度的挥发油成分。
从药性上研究发现鲜生姜气味浓郁,辛散走窜之力更强。
2.地黄

“生者尤良。”
书中详述了鲜地黄与熟地黄的显著区别,强调鲜品清热凉血、生津止渴之力迅猛;而干品则以滋阴补血见长。
二者功效差异究其原因:
其一是鲜地黄水分更足,药汁润燥力强、起效快。表现为鲜品药性比其干品更显寒凉沉降,药效也更为显著。
其二是鲜药加工工序简单,较好地保留了其中的天然活性成分,相较经过加工等工序后的干品,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功效也迥异,如鲜地黄汁可以发挥拮抗阿司匹林使用后抗凝血机制异常的不良反应。
3.麦冬

《证类本草》指出麦冬“按生者本功外,去心煮饮,止烦热消渴,身重目黄,寒热体劳,止呕,开胃,下痰饮。”
记录了鲜麦冬生津止渴、清心除烦的功效。
4.其他鲜药
书中还大量记载了如鲜薄荷(疏散风热)、鲜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鲜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鲜佩兰(化湿解暑)、鲜石斛(滋阴清热生津)、鲜荷叶(清暑利湿)、鲜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等众多药物的鲜用方法及功效。
总结
从《证类本草》中对鲜生姜、鲜地黄等药的记载中开始探寻,到现代科学对于中药鲜药的研究,我们从中发现了中药鲜药具有的独特的“鲜活”力量。
古今研究证实中药鲜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干品相比差异较大:
未经干燥等炮制工序,减少了加工对于中药中天然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物质的破坏,同时保留了中药鲜药独特的气味浓郁,药性沉降的特点,其性味更加突出,在某些方面药性更显著,发挥了干品难以达到的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功效。
当古老的智慧遇见现代的科学,中药鲜用必将焕发更夺目的光彩,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源自自然的“鲜活”力量。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中药师 杨雪颖
审稿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主管中药师 罗千古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副主任药师 赵慧彬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胡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