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云:“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这也是夏季雷阵雨的特点,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气温最高,暑邪和湿邪交替,人体容易落下病根。但大暑节气,也是养生的最佳黄金时期,此刻要以坐月子的态度来养生。正所谓冬病夏治,事半功倍。此时,正是为秋冬健康打基础的关键时刻,牢记以下养生秘诀,健康过好夏天。

大暑三候

在骄阳的侵袭下,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光,也就此拉开序幕。
这个盛夏时节,我们看过东边太阳西边雨的奇观,听过池塘里的蛙声连成一片,也迎来了大暑三候。

1一候,腐草为萤
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古人的生物知识缺乏,所以以为萤火虫在此时由腐草所变化而生。

2二候,土润溽暑
“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 此时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这种蒸郁的热天也是最难过的。

3三候,大雨时行
当早上的湿热之气升至对流云层,在高空遇冷,常在午后降下大雨,雨势大但是下雨的时间不长,雨后可以稍稍缓解一些暑气。
大暑习俗


民间大暑有“送大暑船”、“喝暑羊”、“斗蟋蟀”、“吃仙草”、“吃凤梨”等习俗。

1送大暑船
大暑时节,浙江台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动。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随后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最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在海上点燃,随水而去,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祥和。

2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3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4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祛湿毒,大暑养生之要


大暑时节,高温多湿,人体易受湿邪困扰,影响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则水湿不化,易形成湿毒,导致身体沉重、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等症状。湿毒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如湿疹、痱子等。因此,健脾祛湿成为大暑养生的重中之重。

1食疗:清补并重
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
绿豆汤:绿豆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的功效,是夏季解暑的佳品。加入适量薏米同煮,更能增强祛湿效果。加入百合同煮,可润肺安神,清心除烦,缓解夏季的烦躁情绪。绿豆、薏米、百合洗净后,共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至绿豆开花、薏米软糯,可根据口味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山药莲子粥:山药能补脾养胃,莲子则有养心安神、健脾止泻之效,二者结合,对改善大暑时节脾胃虚弱、湿气重有良好效果。山药100克(去皮切片)、莲子30克(去心)、大米适量。洗净后一同入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煮成粥。
冬瓜薏米排骨汤:冬瓜清热利尿,薏米健脾祛湿,排骨滋补而不腻,三者合炖,既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又能有效祛湿健脾。排骨焯水去腥,冬瓜切块,薏米洗净。将排骨、薏米放入锅中,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煮约1小时,再加入冬瓜继续炖煮至所有食材熟透,加盐调味即可。

2中医外治辅助
夏季阳气最旺,是调养身体、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疾病的最佳时机。通过艾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可以激发体内阳气,驱散体内潜伏的寒邪,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利用艾草的温热之性,通过点燃艾条或艾柱,对准穴位进行熏烤,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的效果。大暑时节,艾灸关元、足三里、丰隆等穴位,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湿气排出,不仅能缓解夏季的脾胃不适,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
拔罐:在背部或下肢的特定穴位进行拔罐,通过负压作用,将体内的湿邪拔出体外。

3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加速湿气排出。但需注意,大暑时节运动应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避免过度出汗导致体液失衡。
防暑毒,保清凉


大暑时节,高温酷暑,人体易受暑邪侵袭,出现中暑症状,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防暑毒,关键在于:
1.避免暴晒:尽量减少在烈日下的户外活动时间,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穿长袖衣物、涂抹防晒霜等。
2.保持通风:室内保持空气流通,使用空调或风扇时,注意温度不宜过低,以免温差过大导致感冒。

3.适量饮水:夏季出汗多,要及时补充水分,但应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应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
4.多吃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既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又能清热解暑,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5.心静自然凉:大暑时节,高温易使人情绪烦躁,出现“情绪中暑”。中医认为,情志过极会损伤脏腑,影响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同时,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也能有效缓解情绪问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药的方法,来预防中暑。
一杯好茶,解暑又祛湿


荷叶茶:荷叶具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泡茶饮用,能有效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干荷叶洗净后,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焖盖几分钟后饮用,
陈皮茯苓茶:陈皮理气健脾,茯苓利水渗湿,二者结合,既能健脾和胃,又能利水消肿,适合夏季湿气重的人群饮用。陈皮、茯苓各适量(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比例),一同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焖盖几分钟后饮用。
芳香植物解暑:藿香叶、薄荷叶等芳香植物具有芳香化浊、祛暑解表的功效。可以用来煮汤或熬粥,缓解中暑症状。但需注意,它们不宜久煎,最好在粥、汤煲好前的几分钟才放入。
大暑养生宜忌


▶宜:清热补气,冬病夏治。
大暑厌食,多为脾胃寒凉。俗话说“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灾殃”。此时可吃些生姜,暖胃。推荐:生姜红枣粥。
暖胃食物还有山药、大米、小米、糯米、高粱、黄豆、香菇、桂圆等;绿豆是清热佳品;马铃薯、红薯、香菇、山药可起到益气的作用;可吃应季水果蔬菜如苦瓜、丝瓜、黄花、生菜、芦荟、西瓜、苹果、桃子、香蕉等。
▶忌:食欲不振,严防暑湿。
若因天热而喝冷饮,虽能解一时之热,但寒凉入体,却要消耗大量阳气去化这团寒湿邪气。
若反复消耗阳气,则机体渐趋阳虚,进而阴浊凝滞,百病丛生。大暑节气,天地之间炎热之极。阳气外散,内阳反而不足,因此千万不要因热而贪凉饮冷。
大暑祛湿有妙招


湿气是百病之源。大暑正值“三伏”,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闷热程度最高的时候,同时也是湿气最重的时候,人们受湿热邪毒侵袭,经常会出现胃口不好、大便黏腻、腹泻呕吐、口舌生疮等症状,所以此时养生要注意祛湿。

1主动避湿
莫贪生冷:多吃燥湿健脾、益气养阴的食物。烹调时可加入葱、姜,以降低寒凉性质。
也可适量泡些花茶,花茶芳香,中医认为“芳香化湿”,茶还可通利小便,使湿邪随小便而排出体外。
通风散气:即使天气炎热也不建议持续开空调,需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
适量运动:体内湿气重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不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病症。
所以,夏季一定要适当锻炼,使身体能够时常出出汗,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2常拍三穴
这里说的长拍三穴,其实很好记,他们分别位于我们的腋窝、肘窝、腘窝(两膝关节后面),拍打的时候也不必要拘泥穴位具体位置,找到这三个窝,进行拍打就能起到效果。

极泉穴:心经的重要穴位,可去心脏的火毒。常去按揉或者拨动,一般不少于36下,最少一天两次,以疏通经络、调理睡眠、改善心脏不舒服。

曲池穴: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可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感觉到酸胀为宜。

委中穴:此穴走的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通道——膀胱经,委中穴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

3艾灸祛湿
祛湿穴:这里我们重点推荐的是阴陵泉穴。为什么呢?
湿气通于脾,祛湿要从健脾补脾入手。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脾经上特别好的健脾利湿,消肿利尿的穴位,可以说是祛湿第一穴。

取穴方法:做好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就是阴陵泉穴位的位置。
按摩方法:取最舒适的体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侧阴陵泉上,按而揉之,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并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维持一定力度,用拇指对局部肌肉进行左右弹拨。每次按揉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每日2-3次。
艾灸方法:艾柱点燃后贴于穴位上方,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5~1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
大暑到来,酷热难消,理相道长在这里祝愿大家心情舒畅,大暑安康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