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生堂通过“管理 + AI+ 产品”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逐步构建起覆盖服务落地、人才培育、资源输出的完整出海生态。

来源:诊锁界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国内医疗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增速逐步放缓,头部机构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尝试通过开拓新兴市场、整合优质资源,开辟业务增长第二曲线。
作为中国首家上市中医连锁机构,固生堂率先以系统性布局引领行业,成功推动中医出海从尝试升级为规模化深耕。
依托15 年积累的超1800 万份病历、4000万张处方等循证数据,以及覆盖中国与新加坡的80 余家机构、累计2000 余万人次的服务经验,固生堂靠管理、技术、产品等多维度发力,不断深化自身海外业务,更给中医药深度融入海外主流医疗体系、加速国际化,树立了一个可直接借鉴的行业样板。
本文将梳理固生堂的出海路径,同时提炼其为行业提供的实战启示。

固生堂:“三驾马车”加速出海
2024年,固生堂年收入规模达30亿元人民币,服务量超过500万人次。固生堂希望在五至七年时间内,在海外打造一个与之相当的服务体量。
这份雄心并非空谈,背后是固生堂稳扎稳打的精细化布局。固生堂通过“管理 + AI + 产品”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逐步构建起覆盖服务落地、人才培育、资源输出的完整出海生态。
01|管理:商业模式成功验证,“自建+并购”构建海外版图
固生堂的出海征程可追溯至2024年3月,通过收购新加坡宝中堂正式启幕。仅用一年多时间,2025年7月宝中堂收入同比增长119%,专家首诊回头率和现场预约率均位居集团前列。
在此基础上,固生堂采用“自建 + 并购 + 合作” 的组合策略加速扩张:一是自建旗舰店,快速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二是与新加坡当地连锁中医机构合作,快速渗透市场。三是并购及相互持股,一方面,与当地连锁西医诊所合作开店,互相持股;另一方面,并购优质西医诊所及综合医院,实现“中医+西医”协同发展。2026 年,固生堂计划持续加大投入,预计年底前将新加坡诊所规模拓展至30 家。
同时,固生堂同步输出六大自研信息化平台,覆盖门店管理、处方流转、保险结算等全流程,大幅提升诊疗效率与患者体验。
02|AI 技术:国医AI 分身,解决中医资源稀缺
海外中医发展长期受困于优质师资稀缺、诊疗经验难以标准化传承的难题。新加坡注册中医师3000名,实际临床提供服务只有2/3。为突破这一瓶颈,固生堂在收购宝中堂后,随即于新加坡设立中医传承工作室,通过派遣国内优秀中医师驻场开展师承培训,初步缓解海外人才短缺压力。
2025年10月22日,固生堂在新加坡 GovWare2025 上发布“国医AI分身”系统,将人才培育能力升级为数字化赋能。该技术基于施杞、蔡淦等10 位国医大师临床经验构建,覆盖肿瘤科、皮肤科、消化内科、耳鼻喉科、男科、心理睡眠科、经典方科、骨伤科等8大中医核心专科领域,辨证准确性与专家一致性达86%以上。
国医AI分身具有三大价值:一是辅助专家承接线上复诊,提升5 倍以上生产力;二是加速青年医师成长;三是向海外中医师开放,传递标准化诊疗思维,从根本上解决海外优质中医资源稀缺问题。
同日,固生堂与新加坡综合数字医疗平台1doc达成战略合作,将中医服务系统化引入当地西医家庭诊所,覆盖临床诊疗、日常保健及社区健康全场景,构建中西医协同诊疗体验。这一 “嵌入式” 合作模式,让中医服务深度融入新加坡主流医疗网络,成为中医药对接海外主流医疗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03|产品:16款院内制剂完成备案,首款中成药获批
中医出海的核心瓶颈之一,是“有医无药” 的资源错配与疗效缺乏量化支撑的信任难题。
早在2023 年底,固生堂便联合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中心、百度搭建 “中药大模型临床评价一体化平台”,基于1700万就诊记录、超800万份病历数据、2000多万份处方的数据资产,推动院内制剂向创新中成药的发展。
目前,固生堂的16款院内制剂已完成备案并投入临床,其中护发益发颗粒通过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认证并上市;同时依托国内年采购量超8 亿元的供应链优势,固生堂搭建起完善的海外中药供应链,向新加坡输出优质中药饮片与颗粒剂,解决了当地 “有医无药” 的痛点。

全球中医市场,正在被逐步打开
固生堂的实践,正是中医出海逻辑转变的生动缩影。过去,中医出海多以“文化符号” 的形式存在,如今已成长为实实在在的商业蓝海,全球市场需求持续爆发。数据显示,全球中药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8年达到1857亿美元。
据相关消息称,在欧盟国家,60%以上的欧洲人当前都在使用中医药物,其中英国平均每年有150万人接受中医疗法,德国则每年接受中医治疗人数超过200万。在美国,中医已被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不仅每个州都有大量中医诊所,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针灸治疗。
东南亚市场对中医文化认同度更高,2025年东南亚中医药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近10%,其中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为核心增长极,越南市场因老龄化加剧,慢性病管理需求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及保健品出口增长显著。其中,新加坡因中医资源相对来说较为丰富、宽松于北美的准入政策,近年来成为中医馆出海的优选首站。
风口之下,更多国内头部机构纷纷加入中医出海行列。
2024年11月2日,贡方堂将海外首店落子新加坡,采用自建模式,设有中医内科、妇科、皮肤科等科室,提供针灸、拔罐、正骨等中医外治疗法以及足部反射疗法等医养结合综合诊疗服务。同仁堂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开设多家“养生中心”,提供针灸、推拿及高端定制膏方服务,与当地保险机构合作纳入报销范围。和顺堂在美国洛杉矶、纽约开设中医诊所,聚焦慢性疼痛管理和亚健康调理,结合商业保险支付。张仲景经方阁已在俄罗斯、日本、越南开设国外诊疗中心,并在菲律宾成立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成功举办多期培训活动……
这些实践表明,中医馆出海并非遥不可及,但绝非国内模式的简单复制。想要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需依据海外市场需求构建核心能力,解决依赖医师资源、服务标准化难度高、中药供应链合规、以及文化认同、政策壁垒等问题。
对此,固生堂的实践或许能带来启示:
布局上,精准锚定“高适配性”市场:固生堂以新加坡为枢纽的选择,揭示了中医馆出海的选址逻辑:优先布局政策友好、中医接受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区域,如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文化认同深厚的市场,或拥有坚实华人基础的地区,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资源浪费。
产品上,平衡个性化与标准化:尽管中医强调“一人一方” 的个体化诊疗,但海外推广中,普适性的产品服务标准是破局关键。除核心诊疗服务外,需针对海外市场需求开发细分场景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适配不同区域的健康需求痛点。
技术上,以数字化破解运营瓶颈:借助AI 健康助理、远程诊疗平台等数字工具,突破时区限制实现高效患者管理与医师协作,既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又有效降低跨国运营成本,为规模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据WHO的统计数据,全球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广泛认可与制度保障之下,一个千亿美元级的全球中医市场,正在被加速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