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paceX 的火箭居然是“祖传款”?
早上刚醒,就刷到 SpaceX 又发射火箭的消息。范登堡空军基地那枚猎鹰 9 号直冲云霄,把 28 颗星链卫星送进了轨道。
一开始没当回事,毕竟这公司发射频率比我楼下便利店补货还勤。直到看清数据才惊了:这是他们本月第 13 次、今年第 137 次发射,平均两天多就一次。
更绝的是那枚助推器,编号 B1082.17,这已经是它第 17 次上太空了。之前执行过好几个大任务,这次落地照样稳稳扎在海上回收船里。
以前总觉得火箭是 “一次性消耗品”,发射一次就废了,跟放烟花似的。现在马斯克把它玩成了 “耐用老工具”,反复用还不耽误事。
想起每天上下班走同一条路都觉得腻,这枚火箭却在太空和地球之间往返 17 次,突然觉得科技还挺有 “韧性” 的。💻

💡00 后锐评:
「“复用 17 次够硬核,啥时候搞个火箭打卡集章?”」
💻 AMD 赢了?量子圈的”逆袭”来了
科技圈的瓜,比我追的剧还刺激。IBM 一官宣,朋友圈全在转:AMD 的芯片居然搞定了量子纠错。
之前总听人说量子计算是 “天价玩具”,普通人连见都见不到。核心难题是 “退相干”—— 量子比特跟调皮的小孩似的,动不动就 “走神” 断连。
结果 AMD 用商用芯片就解决了,速度比预期快 10 倍,成本直接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这事儿最狠的是,直接动了英伟达的 “蛋糕”。以前量子圈基本是英伟达说了算,现在 AMD 横插一脚,一边是追求 “快速落地”,一边是死磕 “极致性能”,有点像上学时两种学霸的较量。
突然觉得,科技圈的 “内卷”,有时候还挺提气的。🏔️

💡00 后锐评:
「“赶紧卷!坐等量子算力装手机里”」
🔬 国产量子计算机,终于 “能用了”
最近刷到 “祖冲之三号” 的新闻,突然有点自豪感。不是那种实验室里的 “概念机”,是真的能干活了。
105 个量子比特稳定运行,在生物制药、金融风控这些场景里,已经完成了百万次计算。
而且不止它一个,本源悟空、量旋科技的机器也落地了,量旋还拿了好几亿融资。以前总觉得量子计算离生活太远,跟科幻片似的,现在突然有了 “能摸到” 的实感。
“十五五” 规划把量子科技当重点,未来五年通信设备采购额预计 120 亿。想想以后,手机银行用量子加密防诈骗,看病有量子计算加速新药研发,那些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黑科技,慢慢就要融进日常了。
就像以前觉得智能手机是奢侈品,现在谁离得开呢?💰

💡00 后锐评:
「“国产量子支棱起来,坐等实用化开冲”」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