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的晨雾总带着海的咸涩。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太清宫的古柏,棋盘石下的海雾便化作流动的银纱,渔民们说,那是古代炼气士吞吐的元气 —— 自战国至今,这座雄峙黄海之滨的仙山,始终飘荡着华夏道教炼气术最灵动的气息。
张三丰与 “太极炼气”:刚柔并济的气脉开创
明初的某个清晨,太清宫的道士们发现,棋盘石上多了个身着百衲衣的老者。他时而推手如行云流水,时而静立似古松凝烟,鼻息间吞吐着海雾 —— 正是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他在崂山隐居期间,将道家炼气术与武学融合,开创 “太极炼气法”。
《崂山续志》记载,张三丰观山海之气运转,悟得 “气如潮汐,刚柔相济” 之理。他所创的 “太极炼气诀” 要求 “吸气如浪涌岩,呼气如泉归海”,练习时需配合 “云手”“揽雀尾” 等招式,让气息随动作在经络中流转。他曾在明霞洞石壁题字:“气以柔养刚,道以动显静”,道出太极炼气的精髓。
如今太清宫的 “三丰石” 仍留有深陷的坐痕,石面天然形成的太极纹路,据说与张三丰当年炼气时的气息轨迹相合。道士们说,月圆之夜在此打坐,能感受到海风与山气在体内交融,正是张三丰 “山海合气” 理念的延续。
王重阳与 “全真炼气”:性命双修的体系构建
金大定年间,一位披发戴笠的道人踏浪而来,在崂山太平宫结庐三年。他就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在此期间,他将炼气术纳入 “性命双修” 体系,留下独特的 “全真炼气法”。
王重阳认为炼气需 “先修心,后炼气”,他在《崂山炼气诗》中写道:“心空如碧海,气行似游龙”。其传授的 “周天炼气法”,要求修炼者在子时面北,吸气时意想清气自督脉上升,呼气时引导浊气从任脉下降,如此循环,达到 “气满周天” 的境界。他强调 “炼气不执着于气,方得真意”,打破了传统炼气术的刻板模式。
太平宫的 “重阳洞” 内,仍保存着王重阳手书的《炼气铭》:“气为丹之母,神为气之主,子母相守,丹道自成”。这段文字成为后世全真道士炼气的根本准则,也让崂山成为北方全真教炼气术的重要传承地。
王常月与 “龙门炼气”:规范严谨的技法革新
清顺治年间,崂山明霞洞迎来一位身着紫色道袍的高道。他就是龙门派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在崂山传戒期间,他对传统炼气术进行系统整理,创立 “龙门正宗炼气法”。
王常月注重炼气的规范性,他在《龙门心法》中详细记载了炼气的 “三戒九忌”:戒心浮气躁、戒过度用力、戒急于求成;忌风雨雷电时炼气、忌饱腹空腹时炼气、忌情绪波动时炼气等。其独创的 “阶梯式炼气法”,将修炼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神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气息运行标准。
明霞洞的 “炼丹灶” 遗址,砖石排列暗合八卦方位,据说是王常月为聚集 “天地正气” 所设。灶壁上刻着的 “气行百脉通” 五个大字,见证了他对炼气术规范化、体系化的贡献。
炼气术的当代传承
从张三丰的 “太极炼气” 到王常月的 “龙门心法”,崂山炼气术不断发展。如今崂山的道士们仍坚守着古老的修炼传统:每日寅时,他们在太清宫的月台上,面对黄海,吸气时双手如托千斤,仿佛汲取大海的磅礴之气;呼气时双手缓缓下压,似将体内浊气排入大地。这套融合了山海灵气的炼气之法,已成为崂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说,炼气术是古人对人体潜能的探索;也有人认为,它是调节身心的有效方式。无论如何,崂山的山海之间,那些起伏的呼吸与流转的气息,仍在诉说着千年道韵的传承与延续。
你对崂山的炼气术有什么看法?如果有机会,你想体验哪位大师的炼气方法呢?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