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原西南行20公里,龙山如一条苍龙横卧,山巅云雾缭绕处,8窟25尊道教造像穿越千年风雨,静默诉说着中国北方道教艺术的辉煌。这里是龙山石窟——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比北京白云观石窟早300余年,填补了中国北方道教石刻艺术的空白。
近日,记者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文保专家、守窟人及登山爱好者,从历史脉络到登山体验,为您解锁这座“悬崖上的道教艺术宝库”。
导语:龙山石窟,被低估的“道教艺术明珠”“提到山西石窟,人们总先想到云冈、天龙山,却常忽略龙山这颗‘道教明珠’。”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裕群介绍,龙山石窟开凿于隋唐,盛于宋金,现存8个洞窟,其中第1窟“虚皇龛”为北齐始建、元代重修,其余多为宋金时期作品。这里的造像融合了佛教的严谨与道教的飘逸,服饰上的八卦纹、手中的拂尘与仙丹,处处彰显“道法自然”的内核。
更珍贵的是,龙山石窟是少有的“活态石窟”——山顶现存唐代童子寺遗址、宋代昊天观,山间古松、摩崖题刻与石窟互为映衬,构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立体文化景观。
龙山石窟的魅力,在于它“小而精”的精致与“山、窟、寺”的共生。记者实测梳理出三大必体验:
看点1:8窟造像——道教神仙的“立体档案馆”龙山石窟按功能分为“朝元”“玄真”“虚皇”等主题,每尊造像都藏着道教文化的细节:
第1窟·虚皇龛(元代重修):主尊“虚皇道君”端坐莲台,头戴通天冠,手持玉笏,衣纹流畅如“吴带当风”。背后浮雕“十方帝君朝虚皇”场景,36位仙官手持朝笏,神态各异,是研究元代道教神系的珍贵实物;
第3窟·玄真龛(宋代):主像为“玄真子”张志和(唐代道士,《渔父词》作者),戴华阳巾,持钓竿,衣袂飘举似乘风,衣纹间还刻有“渔歌互答”的山水纹饰,将“诗、画、雕”融为一体;
第5窟·三天大法师龛(金代):供奉张道陵、寇谦之、陆修静三位道教改革家,造像风格更趋写实,张道陵胡须根根分明,手中“正一盟威符”刻纹清晰,连符上“急急如律令”的篆字都依稀可辨。
最让记者惊叹的是窟顶的“八卦藻井”——第4窟“七真龛”顶部刻有先天八卦图,外围环绕云气与仙鹤,将“天人合一”的道教宇宙观刻在头顶,抬头仰望,仿佛置身“云端仙宫”。
看点2:童子寺遗址——悬崖上的“唐代佛国”从石窟下行5分钟,可见唐代童子寺遗址。虽仅存基址与几尊残佛,但站在遗址前,仍能想象当年的恢弘:
燃灯塔(全国仅存唐代石灯):高5.03米,八角形,每层雕有佛像、飞天,最顶层原置长明灯,传说夜间灯火可照太原城(现灯室已空,但塔身上的“大唐贞观年造”铭文清晰可见);
寺基与经幢:遗址内散落唐代柱础(雕刻莲花纹)、残缺的《金刚经》经幢,部分刻文记录了“童子寺求子”的民间信仰,是研究唐代佛教世俗化的鲜活资料。
守窟人王师傅(68岁,守护石窟40年)告诉记者:“以前童子寺香火极旺,百姓来求子、祈福,现在只剩断壁,但崖壁上的‘童子拜观音’摩崖线刻还在,凑近看,小童子踮脚合十,特别生动。”
看点3:登山步道——一路看尽“龙山十二景”龙山海拔800余米,登山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文化之旅。推荐从“龙山景区入口”出发,沿石阶上行,沿途可赏:
“龙池”:半山腰天然石池,终年有水,传为“龙吐涎”,水质清冽,可接水洗手祈福;
“摩崖题刻”:宋代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字,如金代“云深处”、明代“一览众山小”,书法或雄浑或飘逸,与山景相映成趣;
“古松群”:山顶有20余株百年古松,形态各异——“探海松”探身悬崖,“卧龙松”盘曲如龙,是拍照打卡的天然布景。
龙山石窟不大,但“慢游”才能品出滋味。记者整理三大深度玩法:
玩法1:跟“文保专家”听窟,揭秘造像背后的故事景区每周六上午9:00-10:30开设“石窟小课堂”(需提前在公众号预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现场讲解:
造像服饰的“道教符号”:如虚皇道君的“十二章纹”(日、月、星辰等象征天命的图案);
工具痕迹的“时代密码”:宋代造像凿痕较深(用铁凿),元代更圆润(改用合金工具);
保护难题:石窟曾遭酸雨侵蚀,近年用“仿生无机凝胶”加固,游客可观察部分修复痕迹。
玩法2:夜宿“龙山书院”,枕星河读古籍龙山山顶有座“龙山书院”(清代建筑复建),可提供简餐与住宿:
白天游览后,傍晚在书院露台看日落,听工作人员讲“龙山与傅山”的故事(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曾在此隐居,著《霜红龛集》);
夜间可申请“石窟夜探”(需预约,限10人):打着手电筒看造像,月光透过松枝洒在窟顶八卦图上,神秘感拉满。
玩法3:联动周边——晋祠、天龙山“一日文化线”龙山距晋祠(15分钟车程)、天龙山(20分钟车程)极近,可规划“太原西线文化一日游”:
上午:晋祠看“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
下午:龙山探道教石窟;
傍晚:天龙山看“东方微笑”(北齐佛首回归后的第8窟)。
时间:8:3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免费(需在“太原龙山石窟”公众号预约,凭身份证入窟);
讲解:景区提供电子导览(20元/台),人工讲解(50元/场,可拼团)。
交通指南自驾:太原市区→南中环街→太茅路→龙山景区(全程约30公里,40分钟,景区停车场免费);
公共交通:太原火车站乘308路公交至“晋祠新镇”,转乘Y1路旅游专线至“龙山景区”(约1.5小时,票价5元)。
吃什么?山巅简餐与山脚下农家乐山顶简餐:书院提供“龙山素斋”(山蘑面、凉拌松针、小米粥),人均30元,食材多取自龙山;
山脚下农家乐:“龙山人家”(景区入口500米)推荐“过油肉”“炒榆钱”“土鸡蛋炒香椿”,新鲜地道(人均50元)。
避坑提醒慎购“石窟拓片”:部分流动摊贩兜售“龙山石窟原拓”(标价100-200元/张),实为机器复刻,书院有正规文创拓片(30元/套,含3幅经典造像);
登山装备:石阶多为青石板,部分路段陡峭,建议穿防滑运动鞋,老年人可借景区“爱心拐杖”(免费);
文物保护:禁止触摸造像(表面有酥碱痕迹,油脂会加速风化),洞窟内禁止拍照(闪光灯损伤颜料)。
结语:龙山石窟,悬崖上的“道教精神灯塔”从童子寺的残佛到石窟里的虚皇道君,从登山步道的古松到山顶的书院——龙山石窟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人“敬畏自然、追寻精神”的见证。
正如文保专家李裕群所说:“龙山很小,小到地图上只标一个点;龙山很大,大到装下了中国道教的千年变迁。这里的每尊造像,都是古人写给天空的‘情书’,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对美好的追寻、对精神的信仰,永远不变。”
这个周末,来龙山吧!
爬一段石阶,摸一摸千年造像的温度;
望一眼云海,听守窟人讲一段“虚皇问道”的往事——
你会发现,最动人的历史,不在教科书里,而在悬崖上的风里、石缝里的松涛里、你与古人跨越千年的对视里。
(文中图片由太原龙山石窟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