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失信名单人数如滚雪球般增长;如今,这一曲线却首次调头向下。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2024年人民法院纳入失信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实现十年来的首次下降。
这一转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2025年以来,下降趋势仍在延续,上半年新纳入人数同比下降2.46%,前三季度同比下降2.45。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征信理念的重大转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正在被精细区分所取代。
“我们要坚决避免将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人一般性地纳入失信名单。”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的这番话,道出了政策调整的核心——严格区分“有钱不还”的失信与“想还没钱”的失能。
这种区分犹如明镜高悬,照出了不同债务人的真实处境。对恶意失信者,法律利剑依然高悬;而对诚实而不幸的失能者,则网开一面,给予喘息之机。
两种“失能”者的不同境遇在失能群体中,主要存在着两种需要区别对待的情况。
一种是深陷困境的“诚实而不幸者”。他们或因病致贫,或遭遇家庭重大变故,或创业失败血本无归。将这些雪上加霜的群体纳入失信名单,无异于落井下石。
另一种是潜力巨大却暂时受困的奋斗者。他们中有技术创新型企业,有市场前景看好的成长型公司,只是暂时资金周转不灵。合作协议已在路上,投资款即将到位,只差临门一脚的时机。
对这些企业和个人,政策给予了网开一面的宽容。不因一时之困而断送其发展前程,这体现的不仅是司法智慧,更是发展眼光。
信用修复打开重生之门严把“入口”的同时,“出口”也在逐步拓宽。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首提“个人信用救济”政策,为已还清债务的非恶意失信者打开信用修复之门。
这一政策来得正是时候。过去几年,部分借款人虽已全额偿还债务,但不良信用记录依然如影随形。按照现行规定,违约信息要展示五年,这对已改过自新者而言,确实负担过重。
信用救济政策如及时雨般降临,让那些轻微违约且已还款的借款人,能够卸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今年前三季度,已有197万人次通过这一机制重获信用新生。
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实践这场信用体系的变革,展现了中国治理能力的持续进步。从粗放式管理到精准施策,从单纯惩戒到惩教结合,体现了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
新的信用救济政策绝非“一刀切”,而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展开。除了考察欠款金额和还款情况外,还要甄别违约行为背后的主观意图,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有专家建议,未来可进一步优化违约信息的保存期限,根据失信严重程度、主观恶意等因素,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让征信体系更加精细合理。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纳入失信名单167.2万人次,而通过信用修复重返市场的达197万人次。这一进一出之间,折射出信用体系正在从单纯惩戒向惩戒与救济并重转变。
失信不等于永无出头之日,救济机制为真心改过者留有一线生机。这正是:赏罚分明树正气,宽严相济得民心。一个懂得在维护公正的同时给予机会的社会,必将更加充满活力与希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