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嘉靖本《三国演义》里的瓦口关大战,历来是武评爱好者热议的焦点。
曹操派张郃领兵三万守瓦口关,张飞率部来攻,两人首次交锋便战了百十余合不分胜负——这事儿乍看之下,好像是两人武艺旗鼓相当,但细究原著细节,却能发现藏在 “百回合” 背后的猫腻:以张飞的实力,真要全力出手,张郃真的能撑这么久?

要论张飞是否放水,先得搞清楚张郃的真实武艺水平——这在嘉靖本里是有明确参照的。此前穰山之战,张郃遇上赵云,打了十多回合便 “气力不加,拨马败走”;后来潼关战马超,张郃更是只撑了三回合就撤走。
赵云、马超与张飞同属五虎将,武艺水准在伯仲之间,按常理说,张郃面对张飞,撑到十多回合已是极限。

可瓦口关这一战,张郃却硬生生跟张飞打了百十余合。若张飞真没留手,以他当阳桥断喝吓退曹军、葭萌关夜战马超的狠劲,张郃早该像对赵云、马超那样败下阵来,哪还有力气硬撑百回合?
这百回合的战绩,本身就透着 “不对劲”,分明是张飞没使出全力。
从张飞战略目标看:擒贼先夺关,非欲斩张郃
张飞此次出征,核心任务是夺取瓦口关,而非斩杀张郃。嘉靖本里写得明白,瓦口关 “山险路狭,易守难攻”,张郃又 “在关上多置擂木炮石”,硬攻根本讨不到好。
张飞要是一上来就下死手,要么把张郃杀了,要么把他打跑——可张郃一死,曹操必派更难对付的将领来守关;张郃一跑,也会加固别处防线,反而不利于夺取瓦口关。

张飞心里门儿清,他要的是 “智取” 而非 “力敌”。所以单挑时故意不赢,就是要让张郃觉得 “张飞也没那么可怕,我还能跟他打”,从而放松警惕。
后来的剧情也印证了这一点:张飞之后故意 “每日饮酒,饮至大醉,坐于山前辱骂”,张郃果然上当,以为张飞懈怠,夜里率军劫寨,结果被张飞设伏打得大败——要是之前单挑就把张郃打怕了,这诱敌之计根本行不通。

嘉靖本里描写张飞的单挑,向来是 “猛” 字当头。比如葭萌关战马超,张飞 “挺矛纵马,直取马超”,打了百余合后 “性起,卸下头盔,只裹包巾,再出阵前”,连头盔都扔了,可见打的有多急切;可瓦口关战张郃,原文是“郃与死战百十余合,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

你看这细节:张飞打张郃百回合,张郃那是死战,张飞最后夺了寨栅,全程不见急躁;而打马超的时候,打几十合就 “性起”。这反差太明显了——要是全力死战,哪能这么从容?
分明是张飞在单挑时收着劲,既不让张郃输得太快,也不让自己耗太多力,就这么跟张郃 “磨” 着,为后续用计做铺垫。

瓦口关大战的结局,是张飞最终夺取关隘,张郃仅率十余人逃走。这背后,“百回合放水” 其实是关键一步。要是张飞一开始就击败张郃,张郃必然会加强防守,比如收缩兵力、严查小路——可正是因为单挑没输,张郃才觉得自己能跟张飞抗衡,甚至敢主动劫寨。

嘉靖本里还写了个细节:张飞后来从当地百姓口中得知 “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出关后”,于是让魏延佯攻正面,自己带轻兵从小路绕后,前后夹击才拿下瓦口关。要是之前单挑就把张郃打跑了,张飞哪有时间去打听小路、部署夹击?
说白了,那百回合的单挑,就是张飞为了稳住张郃、争取时间的 “缓兵之计”,放水是早就盘算好的。

说到底,瓦口关那百十余合的单挑,根本不是张飞的真实实力,但却可能是张郃的绝境战力了。
他看似与张郃 “不分胜负”,实则是为了夺取关隘而故意留手——既不杀张郃,也不打跑他,就用 “能打平” 的假象麻痹对手,好让后续的诱敌、夹击之计顺利实施。

他不只是个 “猛张飞”,更是个懂谋略、会变通的将才。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在你看来,瓦口关张飞和张郃的100回合大战,究竟是不是公平对决?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