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鳞鱼,乃我国独有的珍稀物种,其学名为多鳞白甲鱼,亦有梢白甲、多鳞铲颌鱼、多鳞突吻鱼等别称。它偏好栖息于海拔270至1500米的高山溪流之中,此处水质清澈澄净,底质为砂石。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究赤鳞鱼的寿命究竟几何!

泰山赤鳞鱼
鱼种定义

赤鳞鱼,身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学名唤作多鳞白甲鱼,亦有梢白甲、多鳞铲颌鱼、多鳞突吻鱼等诸多别称。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它隶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白甲鱼属,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
赤鳞鱼声名远扬,与富春江的鲥鱼、青海湖的湟鱼、渤海的油鱼和弓鱼并称为“中国五大贡鱼”。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它具备人工养殖的条件,蕴含着极高的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赤鳞鱼,属小型淡水鱼类。其体长介于13.7至18.9厘米之间,体重约在54至102克范畴。
此鱼身形细长且侧扁,背部稍有隆起之势,腹部则圆润饱满。头部略显修长,吻部钝圆,口呈下位。下颌裸露在外,有着锐利的角质前缘。它生有两对须,眼睛大小中等。
赤鳞鱼的鳞片大小适中,侧线完整无缺。背鳍的外缘微微内凹,胸鳍的末端远远无法抵达腹鳍的起点。腹鳍的起点与背鳍的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应,臀鳍的外缘稍显圆润,尾鳍呈叉形。

其体色方面,整体呈黑褐色,腹部为灰白色。体侧的鳞片基部带有新月形的黑斑,背鳍和尾鳍呈现灰黑色,其余各鳍则为灰黄色。
分布范围

赤鳞鱼,作为我国独有的珍稀物种,其分布范围颇为狭窄。仅现身于嘉陵江、汉水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上游、伊河、洛河、滹沱以及泰山的溪涧之中。
在泰山地区,赤鳞鱼种群于泰山主峰倾泻而下的各水流里皆有踪迹可寻。然而,在海拔270米以下的区域却难觅其身影。当地素有“东不过麻塔,西不过麻套”的说法,这里的麻塔和麻套均为当地的村庄之名。
生活习性

1、环境:赤鳞鱼栖息于海拔270~1500米、水质清澈、砂石底质的高山溪流中,常借山涧熔岩裂缝和溶洞的泉水越冬,生存水温2~28℃,最适水温18~24℃。
2、食性:赤鳞鱼是杂食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小型甲壳类、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取食砾石表面的藻类时先用下颌猛铲,然后翻转身体把藻类掰入口中。

3、温度:赤鳞鱼对水温要求较高,生存水温范围为2-28℃,最适水温为18-24℃。当夏季水温高于28℃时,它们可能会因高温而死亡;冬季水温低于2℃时,也会面临冻死的风险。
4、活动:赤鳞鱼行动敏捷,对声音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遇到外界刺激,如脚步声或人影晃动,它们会迅速游入石缝中躲藏,因此非常难以捕捉。
繁殖方式

赤鳞鱼为卵生鱼类。雄性赤鳞鱼需历经三载方能达至性成熟,而雌性赤鳞鱼则需四年。
它们每年仅产卵一次,产卵期处于4月下旬至7月下旬这一时段。其产卵量在0.6至1.2万粒之间,卵会被产于底质为砂砾的溪流之中。
寿命论述

赤鳞鱼的寿命能活20~30年。赤鳞鱼是我国独有的物种,分布范围窄,仅分布于嘉陵江、汉水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上游、伊河、洛河、滹沱和泰山溪涧,泰山种群在泰山主峰泻下的各水流中均有踪影,但海拔270米以下未见分布,生长速度较慢,尤其是10龄后几乎停止生长,寿命可达20~30年。
食用价值

1、赤鳞鱼的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以及钾、铁、锌、钙等多种矿物质。
2、食用赤鳞鱼,能健脑、养颜、益智、延缓衰老、耳聪目明、坚固牙齿。可见,赤鳞鱼是一种食用价值较高的一种水产品。

家庭烹饪
干炸赤鳞鱼1、用利刀将鱼腹剖开,取出内脏,冲洗干净
2、接着放入盛器内加花椒、精盐、葱椒绍酒拌匀,腌渍10分钟取出
3、沾匀一薄层干细面粉
4、炒锅内放入花生油,中火烧至七成热时,将鱼投入改微火炸至淡黄色捞出
5、蘸花椒盐吃更美味

做法摘自香哈网,仅供参考,请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