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了刘禅。为了安抚赵云,蜀汉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刘备,开始了他“奥斯卡级”表演,把刘禅扔在地上,说了一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罗贯中写“刘备摔孩子”的情节是假的。鲁迅对此鄙视至极,讽刺罗贯中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
刘备没有摔过儿子,但他真杀过儿子。
刘备一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封、刘禅、刘永和刘理。如果要问你,四个儿子中,谁才是刘备的合法继承人。
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一定是刘禅。原因很简单,刘禅、刘永和刘理哥仨是刘备亲生的,而刘封是领养的。
实际上,理解和现实不是一回事儿。宗法制下,封建法统分为两个核心部分,一个是道统,一个是血统。我们理解的嫡长子继承制,只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一种可能,即道统与血统刚好重合。
可当道统和血统不重合时,道统享有第一继承权的优势。刘封和刘禅就是这一种特殊的情况。
《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记载:
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刘封本姓寇,是刘备在没有发迹前,嗣养的儿子。看待古人“嗣养”的问题,是不可以用今人的价值观去评判的。
古人常说两句话,一句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另一句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之所以要嗣养,无外乎是自己膝下无子,嗣养儿子给自己传宗接代,延续族谱。它跟现在“认干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认干爹”十有八九是奔着“图财图色”去的。
而“嗣养”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人家丢掉祖宗姓氏,跟着你姓,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付出。为了回报,“当爹的”也要承诺,将来家产留给“嗣子”。
按照这一条价值观评判,蜀汉合法继承人是刘封,而刘禅的真实身份是庶出长子。
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刘备没有老婆儿子,嗣养了刘封,而后刘禅出生了。如此,刘封尴尬了,成了蜀汉的一个“Bug体”。
刘备家产该传给谁,底下的人又会拥戴谁?不出意外,这种尴尬的局面决定了刘封悲剧的人生。
他的死,改变了我对蜀汉这个军阀集团的认知。
回到《蜀书》中“先主至荆州”那句话。刘备为什么要去荆州?
(200年)建安五年,趁着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期间,刘备从袁绍帐下逃离,一路南逃投奔了荆州牧刘表。
去荆州前,刘备半生是在失败和投靠之间不断重复。自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趁乱世实现人生逆袭,招募乡勇参与镇压黄巾军。相当长的时间,刘备过的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即使拥有过徐州,终因内部叛乱,转瞬即逝。
徐州之战,曹操把刘备仅有的立足之地给端了。无处可去,投奔了袁绍。刚到袁绍帐下,还没歇歇脚,曹操再次杀奔而来。一场官渡之战,让刘备再一次踏上逃亡之路。
历经九死一生,来到荆州,躲在八竿子打不着的堂哥刘表家里寻求庇护。
生在乱世,必定需要多长一个心眼。刘表不傻,对刘备防范再三,给了他一块新野小地落脚,将其拒之城外。
你就说,刘备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还不是最惨的。1900年前,对一个40岁的男人来说,没有女人,没有事业,足以是致命的打击,但最打击刘备的是他还没有儿子。
这一年,刘备虚龄40岁。在年龄面前,刘备终于在“成家与立业”中,作出了妥协,选择了“成家”。当然,他这个成家,不是结婚,而是嗣养了刘封。
此时,刘封刚刚十多岁。
有时候,你不得不服命理学上“五行生克”的说法。刘备自从嗣养了刘封后,命运的齿轮立刻转动起来。
七年后,(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的运气开始爆棚。一年中,降临了四件喜事。——请到了军师诸葛亮,刘表死了(为后续夺取荆州做好了铺垫),赤壁之战爆发,刘禅出生了。
再往后三年,成了坐拥两川、益州和荆州五郡的一线军阀。
按照古人的思维,这个过程会不会是命运学上所说的,是刘封给刘备带来了好运呢?
可是,这位在刘备最落魄时,认刘备当爹的刘封,用他的幸运之力,催动了刘备命运齿轮转动,换来的却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杀戮”。
刘封在三国演义中,被严重污名化了,而《三国志》给了他四个字评价“所在战克”。
这个人出道即巅峰,一生没有败绩。在刘备夺取西川过程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218年,汉中之战时,上庸就是刘封打下来的。丢了上庸,把曹操气炸了,曹老板也顾不上什么建安风骨,破口大骂:
买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刘备这个卖草鞋的老小子,就知道派他的养子来跟我打。连三国“地表最强生物”都如此感慨。可见,在一批老将逐渐退化后,刘封这个新锐小将,已经入了曹老板法眼。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称汉中王,其军阀地位已经不可撼动。根据历史规律,下一步就应该“藏弓烹狗”了。
219年7月,与刘备成为汉中王同时进行的,还有刘封被派去攻打东三郡。
东三郡是蜀汉边疆。派刘封去,就不是一个正常操作。储君应该留守都城,熟悉朝政,哪有调派外地的。
果不其然,迎接他的是一步死棋。第二年,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封被刘备赐死了,享年二十七岁。
赐死刘封,诸葛亮给了一个十分冠冕堂皇的理由——对关羽见死不救。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问题是,刘封真是见死不救吗?
刘封的回复很清楚——山郡初附,未可动摇。
刚占领三郡,时间太短,根基不稳,一旦撤兵,上庸必反。
事实上,刘封没有说谎。刘封与孟达素来不和,蜀汉对上庸的绝大部分指挥权在孟达手中。
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三国志·刘封传
后来,孟达果然心怀二意,背叛了蜀汉,投靠了曹操。
捧一个人可以有一万个理由,杀一个人有一个就足够了,甚至没有也可以。
根本无关“见死不救”,也不是心怀二意,更不是刘备反悔,另立刘禅为继承人。
当然,不是刘备不想反悔。作为三国“生命力最强生物”的刘备不会没有这点数儿,他立足汉末的基本盘是仁德。是真的也好,演得也罢,一个把清誉看得很高的人,是不允许留下任何政治污点的。他可能会有腹黑的想法,但绝不会有轻易下黑手的动作。
因此,刘封死后,刘备的表现是“先主为之流涕”。
刘备为什么哭?我觉得,刘备哭刘封,不是政治表演,是真哭,他在哭刘封,也在哭自己。杀刘封,立刘禅,必招人口舌,刘备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那到底是谁要刘封死呢?
真相,在诸葛亮对刘封的一句评价中。
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杀刘封不是刘备的本意,而是蜀汉高层集体投票的结果。对以诸葛亮为首的老臣来说,刘禅比刘封更容易控制。
最后,“眼中钉”刘封被除掉,“黑锅”让刘备来背,蜀汉高层偏居一隅,终于高枕无忧了。
这一刻,对刘备是一种无奈,对刘封是一种悲剧,对人性是一种残酷的映射。
那个少年,在刘备人生至暗的时刻,选择跟着刘备,但在刘备登上巅峰后,被诸葛亮一言诛杀,一脚踹下了万丈深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