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华歆到底有没有参与废杀伏皇后?史海沉钩,探究真相

史海钩沉,揭开迷雾,探索真相……华歆,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世说新语》里有管宁割席的故事,这是讽刺华歆是个贪慕权贵

史海钩沉,揭开迷雾,探索真相……

华歆,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世说新语》里有管宁割席的故事,这是讽刺华歆是个贪慕权贵的小人;《三国演义》里说华歆是帮助曹操废杀伏后的帮凶;《三国志》却说华歆是“清纯德素”的一时伟人。

那么,真实的华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有没有参与废杀伏皇后?

史书记载的龃龉

华歆参与废杀伏皇后的史料记载,有两处,一处是《曹瞒传》、一处是《后汉书》:

曹瞒传曰: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曹瞒传》的记载说,公元219年,伏皇后当年写信给伏完谋诛曹操的事情泄露,曹操派华歆带兵进入宫中抓伏皇后。伏后藏在墙壁夹层中,华歆拆屋破墙把伏皇后抓了出来,当时献帝在外殿与郗虑坐在一起。

伏后披发赤脚的哭泣着经过献帝面前,拉着献帝的手说道:“不能再救救我吗?”献帝也哭道:“我也不知我的性命还能延续到何时!”汉献帝回头对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吗?”

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后汉书》的记载与《曹瞒传》差不多,只不过说华歆是作为郗虑的副手,也是华歆亲自把伏后抓了出来,伏皇后向汉献帝求救,以及献帝对郗虑说的话都一模一样。曹操将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闭而死,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兄弟宗族一百多人皆被处死,伏寿母亲盈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资治通鉴》采纳了《后汉书》的说法,说是华歆作为郗虑的副手,去宫中抓的伏皇后。但问题是《三国志·华歆传》却只字未提这件事: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华歆自公元200年离开江东,投入曹操阵营,至220年曹丕篡汉称帝,二十年的时间,关于华歆的事迹、对曹魏建立有哪些贡献,陈寿都没记载,只记载华歆的官职升迁了。这就是矛盾之处了!

针锋相对的观点

大多数人,对于华歆参与废杀伏后一事,是认可并且非常鄙视的,清朝诸多考据大家,比如何焯、姜宸英、唐庚、周寿昌等,都对华歆助纣为虐的行为嗤之以鼻,但也有人替华歆辩驳。

严衍曰:曹操弒后事,《通鉴》原文云“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后藏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果尔,是歆即操之成济也。然《歆传》何以不载此事?此事盖《通鉴》本之《后汉书》,《后汉书》本之《曹瞒传》,《曹瞒传》吴人所作,焉知非异域传闻之误邪?

《三国志集解》作者卢弼,引用了严衍的一段论述,严衍是明末清初人,精研史学,著有《资治通鉴补》500卷。他对华歆参与废杀伏后一事,提出了质疑,原文太长,这里不引,简单总结一下他的观点:

第一,华歆抓伏后一事,《三国志·华歆传》没有记载。《资治通鉴》是采纳了《后汉书》的记载,《后汉书》是根据《曹瞒传》的记载,而《曹瞒传》是吴国人所做,怎么能确定不是异国传闻之误呢?

第二,东汉末年,虽然王纲凌迟,但清议仍然很严,如果华歆果然做过这件事,当时人们肯定会批评他,陈寿不会不记载下来。

第三,与华歆同时代的人,如陈登、陈群、傅玄等人,都是一时名士,他们对华歆的评价非常高。为何不相信这些人的评价,反而相信《曹瞒传》及二百年后范晔所记?

真相到底如何

我个人认为华歆参与了废杀伏后。既然大多数人都认可《后汉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那么我们试着反驳一下严衍提出的异议。

第一,关于《三国志·华歆传》没有记载此事。我们可以看看《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记载:

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后汉书》及诸多史料都明确记载,伏后废杀是曹操所为,但《武帝纪》中居然只是如陈述事实一般,根本没说是曹操废杀伏后,这可能就是所谓史家笔法了。对比一下,我们看看《后汉书·献帝纪》的记载是多么直白:

(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

哈哈,对比之下感觉如何?《三国志》对于这件事,连主谋曹操都没记载,华歆的传中不记载很正常。其实这种例子特别多,比如曹操当丞相这件事,《三国志》的记载是“以公为丞相”,《后汉书》则说“曹操自为丞相”。

梁启超曾说过,关于汉魏禅代之事,虽然陈寿早于范晔一百多年,但范晔的记载更为可靠,这并不是说陈寿的‘史德’有问题,只是由于陈寿所处时代、地位,他不得不那么做。

第二,质疑《曹瞒传》记载有误问题。曹操废杀伏后一事没什么好怀疑的,但他肯定是派人去干的,现在来看郗虑是跑不了了,多处记载都有他。那么,为什么说华歆也参与其中就值得怀疑?

第三,陈寿没有记载的原因推测。我们看《三国志》及《晋书》会发现,华歆的子孙后代,在魏晋之世非常显赫,子孙繁多而且许多都位居高位。西晋史学家华峤就是华歆的孙子,他的《敘谱》中对华歆有很多溢美之词。

陈寿连曹操废杀伏后都不记载,陈寿与华峤后来同朝为官,华氏一门显赫当时朝廷,陈寿替华歆遮掩一下不也很正常吗?而且即使陈寿当时记载了,你怎么知道会不会被人篡改。

第四,关于华歆品德的问题。《世说新语》割席断义的故事,我是不太相信的,华歆并没有那么不堪,许多史料都记载,华歆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品德高尚,清正廉洁,当时的人都非常推崇他。

所以我认为,华歆自然是一时名士,德高望重,所以受人推崇,但这与他帮助曹操废杀伏后并不矛盾!上边引用的一段史料记载,华歆加入曹操阵营后,二十年只记载升官,而没有记载他为曹操做了什么,这本身就值得怀疑,说不定陈寿本就在暗示什么。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