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当不了美国国王,就来韩国吧!为了和日本争宠,李在明也是费心了

当不了美国的国王,那就来韩国吧!没想到李在明也这么会玩儿,这次应该是给特朗普哄高兴了。10月29日,特朗普告别了他口中令

当不了美国的国王,那就来韩国吧!没想到李在明也这么会玩儿,这次应该是给特朗普哄高兴了。

10月29日,特朗普告别了他口中令人惊叹的女首相高市早苗,从东京启程前往韩国釜山,开启本次亚洲三国行的最后一站。

对于上任以来美国总统的首次到访,李在明政府受宠若惊,拿出了堪称最高规格的礼仪进行接待。

首先空军一号刚进入韩国领空,四架韩军战机便升空为其全程护航,直至其安全降落。釜山机场上,军乐队等候多时,特朗普一下飞机,便演奏起了特朗普的专属BGM。

不过,相较于日前在马来西亚机场轻松起舞的状态,在韩国步下舷梯的特朗普略显疲惫,看来之前在日本被高市早苗招待得不错。随后,特朗普乘直升机向北飞往不远的庆州。在那里,李在明为其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他亲手将韩国最高等级的 "无穷花大勋章" 佩戴在特朗普胸前,并称其为 "朝鲜半岛和平缔造者",这也是美国历任总统中首位获此殊荣者。

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份精心准备的国礼:一顶新罗王朝 "天马冢金冠" 的复制品,韩国官员特意解释,这顶金冠 "象征着天命与王权的结合,代表着领袖的强大权威",暗合特朗普对金色装饰的偏好和对权力的彰显欲。

特朗普当场难掩兴奋的表示:"它真的很漂亮,我现在就想戴上它。"

不得不说,李在明是用心了的。要知道此前美国才爆发了反对特朗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数以百万计的美国民众走上各大城市街头,高呼着“不要国王”。既然美国人不要你这个国王,那就来韩国吧!

最厉害的是,新罗国王在历史上曾是唐朝册封,属于是正儿八经的华夏番属,这也算是给了咱们建国同学一个名分。

李在明的盛情并非偶然,若将时间线拉回两天前的东京,便会发现韩国这场高规格接待更像是一场与日本的"争宠游戏"。

同样是上台后面对美国总统的首次访问,高市早苗也是费劲了心思,差不多把老底给搬出来了。首先为了接待特朗普,她缺席了东盟峰会的部分活动,提前从马来西亚返回东京,可谓是将重视程度给拉满了;随后她又请出了日本天皇,于宫门前恭候特朗普的到来,并复刻了当年太上皇麦克阿瑟的名画,让特朗普把牌面给拉满了。

最厉害的是在横须贺基地的总统演讲中,高市早苗不仅和特朗普同乘直升机一路随行,更是在演讲台上给特朗普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

面对特朗普的强搂,她小鸟依人,欲拒环休;被特朗普夸奖后,她手舞足蹈,高兴得转圈;甚至于在特朗普当面谈及美日两国是不打不相识,毫不掩饰的揭开二战熟人伤疤时,她也只是满身的顺畅,一脸的乖巧。

要不怎么说人家日本服务业厉害呢,看这情绪价值给的,估计特朗普当时只觉自己强得没边儿。

客观来说,如果单从接待这一项来看,这场“日韩争爸”赛,李在明和高市早苗应该算是打了个平手,或者说各有千秋。但如果就整体而言,李在明或许难成高市早苗的对手。因为高市早苗给到特朗普的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

要知道日本的5500亿美元投资承诺,可不是空洞的“未来支票”,而是涵盖AI基础设施、核能合作、关键矿物供应等美国急需的战略领域的“硬通货”。这些项目不仅能为美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更能强化美国在高科技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特朗普在航母演讲中直言“这是一份改变游戏规则的协议”,足以见其重视程度。

反观韩国,金色王冠和勋章虽然仪式感拉满,却难掩“经济筹码不足”的尴尬。早在今年6月李在明访问美国时,韩美就在关税和投资问题上陷入僵局,结果惨遭特朗普冷遇,第一次去白宫就坐了冷板凳。

当时美国要求韩国扩大汽车、农产品进口额度,并承诺对美半导体产业投资3000亿美元,但李在明政府因国内产业压力仅同意投资1500亿美元,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实质性协议。此次特朗普访韩,李在明政府或许会做出一些让步,如承诺扩大美国牛肉进口、协调半导体政策等等,但这些“小让步”与日本的5500亿大单相比,显然分量不足。

象征性能带来一时热度,但只有实实在在的投资才能影响决策。特朗普这人好大喜功是不假,但他毕竟是商人出身,看重的终究是还是利益。日韩之间数千亿美元的实打实差距摆在那里,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讨好”是“全方位无死角”的。高市早苗不仅在经济上让利,在军事和外交上更是对美国“言听计从”——不仅承诺进一步提高军费至北约标准、配合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甚至在涉华议题上主动发声。

这种“无脑站队”虽然引发国内争议,却精准踩中了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核心诉求。而反观李在明政府这边,其更多的则是采取的一种均衡策略,既希望能够得到美国的安全保障,又不想因此和周边国家产生过多矛盾。尤其是对待在中美关系上,他一直态度模糊,避免卷入中美对抗。说白了就是想要两头通吃,谁也不得罪。

都说忠臣不事二主,对于特朗普来说,目前明显日本才是更加死心塌地的那一条。而“听话的盟友”永远比“聪明的盟友”更有用。

李在明推动的 "平衡术",本质上是试图在强化美韩同盟的同时,通过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降低对美单一依赖的风险。但这并非是他主动选择,而是韩国特殊地缘位置与经济结构决定的无奈之举。

这个位于东北亚 "十字路口" 的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求生。

韩国身处中美俄朝四大势力交汇的“夹缝地带”:北边面临朝鲜核问题的安全威胁,东边要应对美日同盟的贸易霸凌,西边则是中国这个占其出口25%的最大贸易伙伴。可谓是站在几个鸡蛋上跳舞,时刻都在如履薄冰。

尤其在面对中美选边站这件事情上,韩国是两头谁也惹不起,和日本完全没法比。要知道日本对中国出口占比仅19%,产业结构相对独立,即便配合美国对华遏制,经济冲击也有限;但韩国的半导体、汽车、显示屏等核心产业,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一旦像日本那样“无脑站队”,经济首先会遭受重创。

此外,韩国与朝鲜的“和解进程”也让其投鼠忌器,李在明不想因过度亲美破坏半岛对话的可能性。而国内政治的分裂更让他束手束脚——在野党骂他“媚美卖国”,执政党党内也有声音反对“过度妥协”。

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让李在明不敢像高市早苗那样“大刀阔斧让利”,只能靠送王冠这类“象征性行为”敷衍。或许这就是身为小国的无奈,只能是在大国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这一次针对特朗普或者美国的“日韩争爸”赛,韩国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争不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