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二孩家庭的终极课题:搭建爱的天平,让偏爱成为爱的养分

说到偏爱,二孩妈最有话语权了,经历过二胎生活的妈妈不能避开的话题。甚至对一些妈妈来说,它像一根细针扎在心里,在深夜里反复

说到偏爱,二孩妈最有话语权了,经历过二胎生活的妈妈不能避开的话题。甚至对一些妈妈来说,它像一根细针扎在心里,在深夜里反复回想的瞬间,不知不觉中,觉得另一个孩子有亏欠,那句"妈妈都一样爱你们"说出口,都说服不了自己。

溪老师就有这样的经历。

记得怀二宝的时候,我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到家,吃完饭后已经觉得非常累,就开始卧床休息。这时,我们家大宝喜欢走到床边,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想出去玩,你带我去玩好吗?”我有些疲倦回答道:妈妈今天太累了,不得带你去,让爸爸带你去好吗?他有些委屈小声说道:“你每次都这样,我想跟你去。”听到他的话,看着他的表情,我觉得对不起他,安慰道:“妈妈确实很累,爸爸他跟妈妈一样爱你,跟爸爸去也可以的。”

等二宝出生后,他们俩一起争抢玩具,你打我,我打你,互不相让。每次,二宝抢不到,爱用哭泣的方式博取大家同情,所以我第一时间哄二宝,批评大宝,不肯礼让给二宝。这样的事每天都发生。慢慢的,在大宝的心里,有一种妈妈偏爱二宝,不爱他了。

我怎么知道他有这种心理呢?是后面发生一件事,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大宝和朋友家的姐姐非常要好,有什么都相互分享。正好,朋友也有四岁大的二宝,特别跟其他人抢东西。他们几个朋友刚开始玩躲猫猫游戏,玩得很嗨。

接着,他们玩组队比赛搭积木。朋友家的姐姐想跟我们家大宝一队,不想跟自己的弟弟一边。可是弟弟呢?又想跟着姐姐,却被姐姐拒绝。一来二去,他们俩吵起来。弟弟吵不过,用手打了姐姐一拳,姐姐不服气用力打了弟弟一巴掌。那巴掌打在弟弟脸上,红红的印记清楚可见。弟弟一边大哭一边喊道:“妈妈,姐姐打我,姐姐打我”。

听到弟弟哭,他妈妈从厨房出来跑出来,不由分说给了姐姐一巴掌,骂道:“你是怎么当姐姐的,怎么能这么打弟弟呢?就不能让一下弟弟吗?”姐姐挨了一巴掌,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反驳道:“是他先动手打我的,你都不了解事情的经过。”

她妈妈不耐烦说:“我不管谁先动手,你用力打弟弟就不对,他是你弟弟,怎么能那么用力打他呢?他受伤,你很开心吗?”听妈妈这么说,姐姐更加委屈了,不顾一切跑出家门。我们家大宝也跟着跑了出去。

后面,我们在家门口一边乘凉一边闲聊。一位认识的婶婶过来跟我们打招呼。当我们聊到孩子时,婶婶说:“刚才我正好在球场带孩子玩耍,听到你们家大宝哄姐姐说:‘姐姐你不要哭,我妈妈也是偏爱弟弟,一点都不爱我们。每次我怎么做,只要弟弟哭,我都是错都是批评我’”。

听到她的话,我有些错愕,同时也在想是不是平常自己确实这样做。

为什么明知偏心会伤人,母亲还是会陷入偏爱陷阱?

溪老师有次跟闺蜜闲聊,提了个挺扎心的问题:为啥明知道偏心不好,有的妈妈还是会对某个孩子特别上心呢?

我闺蜜就经历过这事儿,她笑着说:“每次看到二宝那软绵绵的样子叫我妈妈,我就忍不住想多宠宠他,感觉这样能弥补我作为独生女时的那份孤单。”

溪老师点头,说这其实挺常见的,偏爱往往是因为父母心里有个没治好的“童年伤”——那些我们小时候渴望却得不到的爱,不知不觉就转移到了更小的孩子身上。

而且,这里面还有更深层的焦虑。闺蜜说,二宝一生病,她就整宿守着;大宝感冒时,她却放心让他自己照顾自己。这种差别对待,说白了就是怕二宝有个万一,所以用过度保护来减轻焦虑,结果却让大宝觉得“我不够重要”。

儿童心理学家强调,孩子对爱的感知特别敏感,哪怕一点点偏心,都能在他们心里掀起波澜。

因此,朋友们有二宝的孩子要注意搭建爱的天平,让偏爱成为爱的养分。可能,我们曾在偏爱中跌倒,但要在自省中学会了更辽阔的爱。

这种爱不纠结于 "谁得到更多",而是懂得如何让两份爱相互映照,让两个生命在彼此的陪伴中,成为更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