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亿市值灰飞烟灭
作者|沐风
编辑|时楠
今年的国考341万人报名,同比暴涨12.63%,平均86个人抢一个饭碗。考公这件事,已经从山东人的执念,变成了全国人民的“显学”。
按理说,“公考一哥”中公教育,本该在这场狂欢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现实是,中公教育快被退钱的学员,踏破了门槛。2024年,有人花2万多报班,结果没考过,合同约定退1万7。结果中公告诉他:退可以,一年退1000,分17年退完。
魔幻的是,等钱退完,考生都40多岁了。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中公教育的累计投诉,高达13万条,大部分都和“拖延退款”有关。
短短四年,中公教育的市值从2600亿一路暴跌,缩水近10倍,只剩下184亿。它的创始人李永新,也从身家1420亿的“教育首富”,变成了现在这个被逼退钱的“老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曾2600亿的教育巨头,是如何把自己玩到濒临破产的?
01
“协议班”的喜与忧
中公教育成也“协议班”,败也“协议班”。
“协议班”是李永新的“天才发明”,核心是“不过包退”。
考生先交一笔高额培训费,如果考不上,机构就把钱大比例退给你。后来,甚至进化到了“考生贷款培训,利息中公来还”。
在当年,这一招在教育界就是“降维打击”。
当同行还在苦哈哈卖课时,中公靠着“不过包退”的承诺,杀穿了整个行业。2018年,中公借壳上市,成了“公考第一股”。
2019年,它的市占率是第二名的两倍,76%的收入都来自“协议班”。
2021年,中公教育市值飙到2600亿,比新东方和好未来加起来还猛。创始人李永新家族以1420亿的身家,登顶“教育首富”,是当时俞敏洪的近五倍。
但李永新只学会了“收钱”,没学会“风控”。
公考从报名到出结果,有小半年时间。中公手里就趴着海量的“预收款”。2019年一年,它靠着拿这些钱去买理财,就小赚了2.6个亿。
但这个模式,有两个致命的前提:可控的赔付比率(退款率),和可观的投资收入。
中公教育不出意外地,在每一步上都出了意外。
首先是“退款率”爆了。
一个人的上岸概率,取决于教学水平、个人能力和历史进程。教培机构能左右的,实在太有限了。
《财经》调研过,整个行业的笔试通过率,也就20%-30%,这些人面试通过率,又只有50%。
算下来,十个人里顶多只有1.5个人能上岸。
更要命的是,这几年,考公越来越卷。2021年到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翻了一倍,录取率却从1.6%降到了1.3%。
录取率越低,中公的退费率就越高。2021年,中公的综合退费率,飙到了恐怖的68.46%!“理享学”这种产品,退费率更是高达82.94%!
赚钱的速度,根本赶不上退钱的速度。
2021年三季度,中公只收到了52亿培训费,退费却高达57亿。
其次是“投资”也跟着拉了胯。
不仅低估了退费率,李永新还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
退费率一路走高,中公教育非但没有收缩,反而开始“大兴土木”:
在湖南,花2亿建区域总部;在西安,花3.8亿建大楼;在北京,更是豪掷30亿和42亿,在昌平和怀柔,拿地建培训基地,面积堪比46个世界杯足球场。
用“短期现金流”(学员的预付款),去投“长期不动产”。这套玩法是不是很眼熟?这不就是教育界的“恒大”吗?
唯一的区别是,中公教育侥幸没有被债务彻底压垮。
但窟窿已经堵不住了。2022年到2024年,中公教育总共亏了11.27亿。
2025年上半年,中公账上的钱只剩1.77亿,但等着退给学员的钱高达4.82亿。
协议班从“天才发明”,彻底变成了业绩“拖油瓶”。
02
内忧外患,双面夹击
压垮中公的,还不只是“协议班”。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这场大地震,虽然没有直接砸到搞职业教育的中公,却加剧了公考行业的内卷。
K12赛道被团灭,新东方、好未来这些巨头,都急着找新出路。于是,他们带着钱、带着人,疯狂涌进了公考这个避风港。
中公教育的竞争对手,一下子从几个公考同行,变成了跨界教育巨头。
内忧(退费)还没解决,外患(竞争)又来了。
中公教育,被逼到了悬崖边上。
它先是砍掉了“全额退款”的课程,然后开始跟学员“耍赖”:劝落榜的学员,转去学别的考试;把退款换成内部的“消费券”;最后,就变成了我们开头看到的,分17年退款……
同时,它开始了疯狂的“降本增效”。2020年到2024年,员工从4.5万,裁到7888人。直营机构从1669个砍到681个。
但“节流”是救不了命的,必须“开源”。
中公教育也开始“不务正业”了。
隔壁的粉笔,跑去做“保健品界的小米”,开了烘焙店、推拿馆。华图则开始搞“AI教学”。中公教育则致敬新东方,跑去搞直播带货。创始人李永新,亲自下场在“中公严选”直播间里,向学员保证:给点时间,一定退钱。
但这场转型,雷声大雨点小。截至2024年,这一系列“副业”的收入,占比不足3个点。
03
4999元的AI学习机,成“救命稻草”?
现在,在所有的“副业”里,中公教育最看重的是AI。
今年6月,中公教育正式推出了一款“AI就业学习机”,定价4999元,号称内置了“自研大模型”。
它把自己的战略从“公考培训”,升级成了“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
通俗点说,就是不仅教你怎么“考上岸”,还要教你怎么“找个班上”。
李永新声称,就业服务是未来十年最有价值的市场。
但这个故事能讲通吗?
公考三巨头,华图、粉笔、中公,都在摸索AI。华图搞AI面试,粉笔搞AI批改,中公则选择了一个最“重”的模式——卖硬件。
中公的解释是,现在的大学生都用Pad学习。所以,一个内置了从大一到毕业完整学习路径的学习机就是刚需。
但业内人士却不这么看。
一个共识是,99%的教育企业,都没钱也没能力去自建大模型。与其投入巨资造一个定制方案,远不如调用第三方的API来得实在。
更要命的是,中公教育已经没钱了。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又降了24.69%;净利润同比腰斩。截至今年6月底,它账上的现金只剩3.72亿。
没钱还要硬上“重资产”的AI硬件,这场转型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悲壮”。
而在淘宝上,中公的AI学习机,显示“0人付款”。
中公教育把“协议班”玩到了极致,也把自己推进了“预收款”的深渊。
它用学员的钱去买楼扩张,在行业的巅峰,做了错误的战略决策。
当“退费”的潮水袭来,它才发现自己一直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