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经过百年演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贾琏的小厮兴儿向尤二姐、尤三姐说起荣国府的情况时,曾经说过一个让人嘡目结舌怪规矩:
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二爷原有两个,谁知他来了没半年,都寻出不是来,都打发出去了。别人虽不好说,自己脸上过不去,所以强逼着平姑娘作了房里人。(《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兴儿说的是实情。

贾琏有两个被撵走。贾宝玉身边有四个,他跟着贾母到宁国府赏梅花时,秦可卿安排他在自己卧室时睡觉时,四个人同时出现,原文写得非常清楚:
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环为伴。
众所周知,袭人和晴雯都是贾母的丫环,是赏赐派到宝玉身边的,很长时间是从贾母房里拿月银的,所以媚人和麝月应该是宝玉标配的房里人。但是媚人很快消失,代替她的则是秋纹。
但无论怎么变化,宝玉身边都是四个房里人。
那么,贾兰的房里人有几个?
若按荣国府的规矩,也应该有2个。
事实上,贾兰之父贾珠也如贾琏一样,未结婚前有两个房里人。贾珠死后,李纨才将两个打发。这一点李纨在螃蟹宴上喝酒后向众人说过真相:
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父亲贾珠按着规矩配过2个贴身丫环,那么贾兰是不是也是如此标配呢?
从李纨屋里的人数总量可以推算出来。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里,大观园成立诗社,为了维持诗社运转,李纨带人到王熙凤屋里化缘。王熙凤冰雪聪明,虽然给了赞助费,但在给之前揭了李纨的短处,替她算一本账。王熙凤说的账单里可推算出贾兰房里人的情况。原话是这样说的:
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按照王熙凤所说,不到10人,那就是9人。除掉李纨和贾兰,还有7人。
7人当中,王夫人查抄大观园里,看到贾兰的奶妈比较妖乔,当即撵走,所以还剩6人。
6人当中,李纨撵走贾珠的2个房里人,只剩下4人。
这4个人是干什么的呢?
其实是李纨应该享受的标配人数。
为何这样说?

因为同她一样身份的王熙凤也只有4个丫环。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里,王熙凤和贾琏闹腾,故意跟旺儿媳妇算账:
“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个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连上四个丫头的月钱,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的使用呢。”
从王熙凤所说可知,她也只有4个丫环。
所以,从李纨和贾兰身边的人员数量推算,贾兰未婚之前,房里人的数量是“0”。
贾兰为何不像他父亲贾珠一样,按照荣国府的规矩,在屋里放两个丫环呢?
首先,排除不是虐待。
荣国府里,无论是贾母还是王夫人,都对李纨和贾珠有关照。
其次,不存在缺钱的问题。
贾府里上千人,不会差贾兰按照标准使唤2个丫环。另外,配备了丫环,月银也是由官出,不会用了李纨的钱。
还有,也不是年龄问题。贾宝玉从小就有4个房里人,贾兰也是独苗,自然也该从小就放2个丫环在身边。
所以,贾兰婚前没有“房里人”另有他因。
事实上,一切源于李纨的安排。

李纨将贾珠的两个房里人放走,其实就表明了态度——她不喜欢,也不愿意遵守这种怪规矩。
因为从本质上看,这绝对是能不利于成长的规矩。林黛玉就曾经笑骂过贾宝玉是苗而不秀,银样腊枪头。
李纨出身诗书之家,父亲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知名大学校长。
这样家庭出来的女子,对生活有着基本的认知,能够守住一定的底线。
从小离开女人堆,按照当时社会要求,读书入仕,光宗耀祖,娶妻纳妾,这才是正途。
从李纨的判词来看,贾府败落,李纨守着贾兰生活,贾兰最终当官,李纨披上凤冠霞帔,达到人生巅峰,就是对她对儿子睿智安排的回报。
掩卷深思,贾兰屋里没有房里人,是李纨的安排。贾兰的成功,也得益于母亲的教育。
李纨为何能在没落的贾府中坚守做正确的事情?
文化基因是最主要的原因。
大观园里,李纨的才华比不上林黛玉、薛宝钗和众姐妹,但是小姐们的文化仅限于精神文化,而不是生存文化;好看好听,但不实用。李纨从小受到家庭文化基因的熏陶,能够认同当时的文化,并严格遵守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最终获得成功。与她相比,林黛玉的文化没有将她救赎,薛宝钗的才华也没有让她幸福。最终,只能随着贾府的没落走上毁灭。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应该如李纨一样,遵守实践那些务实文化,非常关键、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