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最不肯出售的战机,被誉为无价之宝,问世已经30多年风采依旧

在当今这个高超音速导弹与隐身战机正热的年代,有一款不是最新、也不叫最强的飞机。却仍被中国死死攥在自己手里,被称为“无价之

在当今这个高超音速导弹与隐身战机正热的年代,有一款不是最新、也不叫最强的飞机。

却仍被中国死死攥在自己手里,被称为“无价之宝 ”,从不拿出来换钱,更不轻易送人。它就是——歼轰-7 。

为什么它问世已三十多年 ,依然活跃在一线的战斗序列?

到底是什么,使它连出口市场都不敢轻言触碰?今天,咱们就好好聊一聊这架“最不肯出售的战机”,以及它背后真正的价值和分量。

从一纸蓝图到飞天利器:中国航空工业的成年礼

一切要从1973年说起。

彼时,中美建交尚在酝酿,苏联不再是“老大哥”,周边局势复杂,中国无法靠进口来撑起国防 ,也急缺一种能“一机多能”的战术打击平台。

这时候,歼轰-7项目的雏形,被称为“轰-7”的方案悄然启动。

1976年,西飞中标,项目正式上马。第一架原型机直到1988年12月14日才首飞 ,中间整整花了15年。

从仿制到原创,从歼-6、歼-7的模仿阶段,真正走向独立产品,中国用的是最难、最慢、但最扎实的那条路。

1992年,小批量服役,算是完成了从蓝图到战机的跨越。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成年典礼”。

它不只是架飞机,更是“战略补丁”

在进入21世纪之前,中国空军的短板非常明显:打击能力弱,对海作战几乎是一片空白 。

歼轰-7就是这个背景下的“补丁”。

双涡扇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近19吨,最大速度1.75马赫,作战半径1650公里,加挂六吨半的武器,这是妥妥的“重拳”角色。

而且,它瞄准的是低空突防能力 。低空、超音速、贴地飞行——这些能力听起来不惊艳,但背后站着真正的生死技术门槛。

它能挂载鹰击-83反舰导弹 ,也能搭配激光制导炸弹进行对地作战,完成了“快进快出”的任务模式。

海军拿它当主力打击平台,空军也在后来回头热情拥抱,这是对它的最大认可。

为什么说它是“打出来”的国宝?

纸面参数固然重要,但真正定义武器价值的,从来都是实战。

从第一次亮相珠海航展 开始,到2004年歼轰-7A的升级服役,它的表现始终可圈可点。

尤其是2004年在黄海展开的实弹测试演训 中,反舰导弹直接命中目标,给军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2014年,和苏-30一同参加中俄“和平使命”演习 ,它通过精准投弹、低空突防、协同配合,打消了外界对其“老旧”的质疑。

当然,代价也惨烈。1994年、2009年、2011年,都有因飞机老化或环境恶劣导致的坠机事件。

特别是2009年的事故,两名飞行员壮烈牺牲,一度引发“是否该退役”的巨大争议。

但正是这些“流血”的教训,推动了它的标准化改装、材料优化、防腐处理强化 。一句话:这不是模型玩具,而是磨出来的生存利器。

明明有歼-16,它为何还不能退休?

有人问,现在歼-10、歼-15、歼-16甚至歼-20都上了,歼轰-7是不是该让位了?

表面看没错,但现实就是:它“退不了”。

其一,它不是万能的,但它极其专精 。如今中国空军战术布局全面提速,对海远距打击依然需要特殊角色。

歼-16固然先进,但歼轰-7积累下来的低空突防实战经验和平台稳定性 ,短期内无法被全面复制。

其二,升级潜力还没榨干 。2022年第十四届珠海航展上,歼轰-7A2首次公开 。

这款升级版装配涡扇-13发动机,推力提升20% ,雷达系统改换新型火控雷达,外挂点扩展到11个,总载弹量增加至9吨 ,并可搭载AKF-98A远程防区外导弹 。

不仅如此,它还强化了数据链共享和作战协同能力 ,更加贴近现代系统化战争形态。

所以,不但“不该退”,还得再战十年 。

那问题来了:中国为什么死活不卖它?

这是本文的关键点:既然它历经风雨、技术成熟,为啥不像枭龙、飞豹那样出口创汇?

原因只有一个:战略价值太高,出口太危险。

首先,它的低空突防与重载投弹,是纯粹为中国周边战场设计的 ,技术密集、作战算法敏感,一旦外泄,不仅被敌人反制,连整套战法套路也就暴露了 。

其次,哪怕真想卖,也没人买得起用得好 。这种战术机型,要有成熟的指挥系统、情报保障、起降条件,还要与本国作战体系高度匹配。发展中国家玩不了,高端国家也看不上(都有自己的体系),出口哪来的市场?

第三,它是“经验的容器” 。从材料到焊接,从航电到火控,歼轰-7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中国航空工业几十年“踩坑总结”的集大成者 。卖出去,不等于赚钱,是送积累,血亏 。

最后的担当:桥梁型武器的价值

有人说,歼轰-7是时代的产物,未来一定要退。但我更认可另一种说法:它是新旧之间的桥梁,是不被铭记的大功臣。

它不是“封神”的主角,却是撑起剧本的配角;

不是凭参数赢得尊重,而是靠实战与担当守住边防底线 ;

不是靠出口创汇,而是靠沉默地替换、升级和坚持 ,把中国空军的打击层级逐一点亮。

今天我们讲歼轰-7,其实说的是中国从“飞行落后”走向“飞天挺进”的这半个世纪。

而它作为“航空工业的成年礼”,虽然迟暮,却从未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