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了个大谱,面包怎么成垃圾了?
近期,一则有关#上海某网红面包店丢弃面包的事件,引发关注。
据了解,这家店位于万象的中心地段,平时人流并不少,店里生意也不差。
但是店员却在营业结束后,把大量没卖完的面包扔进垃圾桶。

对此,网友们各有说辞:有人觉得太浪费,也有人觉得隔夜就不新鲜了。
从商家角度看,此举或许是在强化“现烤现卖、当日清柜”的新鲜形象。
自从西贝事件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就格外重视,这也导致“过期”“不新鲜”等敏感词,频频牵动公众的神经,也让餐饮品牌更加谨慎。
既然面包这类产品讲究新鲜度,那每天卖不完就只能丢掉吗?

虽然这个做法很不可取,但很多商家就是宁愿丢掉,也不愿低价处理。
前段时间,网友随手拍下上海某面包店在下班后,把一盘盘未售完,看着还香甜软糯的面包倒进垃圾袋,那场面十分震撼。
要知道这家店的面包可不便宜,单个产品售价都要在20-40元之间,这丢掉的可是白花花的钞票,难怪大众看完都直呼浪费。
当消费者在现场问出“为什么不能低价处理”的质疑时,店员却说:“面包规定要当天销毁,打折会影响品牌形象。”

作为一家开门做生意的商店,自然是想多卖出点产品,好赚取更多的利润。
但这家网红店却反其道而行之,其背后的原因,肯定不止维护品牌形象这么简单。
你想啊,面包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当日现做”这几个字。很多网红面包店都以它作为卖点,才能把普通面包卖到大几十块。
说到这,你可能又疑惑了:那既然卖不出,为何不折价出售?
这样既能减少浪费,也能挽回不少损失,属于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可一旦商家采取低价促销的方式,消费者可能下一次就不愿花高价再买新鲜的面包了。
因此,网红商家很清楚这背后的连锁反应,不愿冒险砸自己的“招牌”。
除了以上两点原因,保质期短也是面包被丢弃的另一个因素。
相关从业者曾透露:“烘琣食品的“新鲜度”只有4小时,时间过长味道就会发生变化,超过24小时就有过期的风险。”

万一消费者吃到过期面包出现不适症状,商家将面临赔偿或倒闭的风险。
种种原因好像都在证明,当天卖不完的面包,它们的归宿就得进垃圾桶。
这起事件曝光后,发现身边类似的浪费还真不少。
比如菜市场里被丢弃的瓜果蔬菜,餐饮店随意倒掉的饭菜,以及那堆积如山的外卖。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被丢掉的食物总量足够养活2亿人,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高达2000亿元。
咱们平时不经意丢掉的“食物垃圾”,经年累月起来,也许正是别人所需的救命粮。

其实,烘焙店每日剩余量在5%~10%,属于比较健康的报损区间。
但有记者在某省会城市20家门店走访时发现,一大半门店的报损率超过10个点。
他们中有13家门店选择直接扔掉,剩余7家是将面包运回厂家处理,或者作为动物饲料使用。
无独有偶,上海某餐饮减损团队也曾探访10家面包店,结果发现,有些商店的报损率甚至远超50%。

既然有些商店如此浪费,那老板为何还要生产这么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曾分析,一些商家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会制造货架满、品类多等视觉效果,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换句话说,为了揽客,店家会选择生产充足或者过量的面包。这些现做出来的产品,由于保质期太短就会造成大量的浪费。
除此之外,有些烤焦、形状“不好看”的面包,连上架等待被挑选的资格都没有,直接被丢进垃圾桶。
2021年,江苏某家面包店因为严重浪费食物被市场监管局约谈。
工作人员在面包制造间,发现大量未上架的面包已经被报损处理。
这些面包只是因为个头小了一点,或是形状不够好看,它们的归宿便不再是货架,而是冰冷的垃圾桶。
而当天未售完的面包从不打折出售,而是在下班后直接处理掉,他们平均每天要报废几十个面包。
这起浪费事件,最终被监管局开出一份整改罚单,监管局予以警告。

事实上,国内对浪费食物的惩罚,还是轻了点,有些国家早就强制采取了措施。
就拿法国来说,2016年,他们对食物浪费行为进行了立法,超市没卖完的食品必须捐赠给慈善机构或者分发给有需要的区域。
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将面临最高7500欧元的惩罚代价。
对比下来,你会发现咱们还是缺乏了点“雷霆手段”,或许效仿国外的立法机制,也能缓解不少食物浪费的现象。
难道这些食物除了被丢弃,就没有更好的去处吗?

今年7月,北京烹饪协会就牵头起草了地方标准《餐饮行业食品减损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这份方案里提到,部分商家已经开始以公益捐赠、打折促销等方式对卖不完的食物进行处理。
在《指南》尚未实施之前,有记者多方调研发现,不少餐饮、企业已经在积极尝试反食品浪费的方法。

拿肯德基来说,他们在北京门店新增了“公益食品驿站”,不定期把剩余食物免费分发给有需要的人。
餐厅进门处,摆放了一台立体的大冰箱,在柜门两边会粘贴“反食物浪费”“不定时供应”“按需领取”等字样。
同时,还会在明显位置标识食品的使用方法和保质日期,确保消费者能更放心地食用。
虽然这些食物已经过了最佳的食用时机,但食品安全是有保障的,如果这些食物没有被领取完,门店当天就会做报损处理。
截至目前,肯德基已经在全国180个城市开出1000家的“食物驿站”。
这种公益行为,不仅减少了食品浪费,也增强了消费者的节粮意识,很值得大力推广。
除了免费捐赠食物,一些剩余食物正在以“盲盒”形式,出现在线上平台。
家住北京的马女士,每天都会通过“惜食魔法袋”平台购买一些盲盒。她说每晚7点,这个小程序就会上线面包、寿司以及各种熟食。
只要当天在线上预约好自取时间,就可以凭借取货码领取一份折价的食物。

同样,赵女士也经常光顾这个平台,她表示每周购买两次剩余食品,一个月可以省下上百元的餐饮开支。
不过,她也买到部分“不称心”的盲盒,所以,现在选购时会更加谨慎。
其实,除了购买一些线上的折价食品,大型超市晚间的“清仓折扣”也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像永辉超市每晚8-11点,都有各类促销产品等着消费者“捡漏”,比如低至5折的面包、轻食,6折的蔬果,以及7折的肉类。
有消费者还调侃:“晚上的食品比白天更有性价比”。
这话一点也没毛病,只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价格实惠的产品更容易吸引顾客。
然而,这类模式也可能被有心商家用来牟利。
以盲盒为例,由于是随机搭配,有些消费者买到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反而造成了浪费。也有消费者反映买到的产品出现量少、口味不佳等问题。

为了合理解决剩余食品,《指南》中有规定,餐饮服务在平台上出售折价食物,应该向消费者提供餐品规范、食品用量、保质期等相关信息。
另外还要合理配置套盒组合和起送价格,避免捆绑销售,诱导消费者超量消费。
不管是免费赠送,还是打折处理,都需要在善意和商业间寻找平衡点。
商家切勿因心存侥幸,而背离节约食物的初心。
-END-
参考资料:
1.新民日报:《看着都心疼!上海网红面包店竟把当天卖不完的面包全扔了?网友:为什么不打折?》
2.广州日报:《报损率超50%,那些没卖完的面包去哪了》
3.光明网:《大量面包被丢掉!面包店的浪费现象有多严重?》
4.北青热点:《北京餐饮行业减损标准今起实施 鼓励以打折等方式处置剩余食品》
作者:卓卓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