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央视等权威媒体也连续曝光了部分“网红医生”违规发布科普、侵犯患者隐私等问题。这一系列动作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医疗科普的“个人网红”时代正在终结,一个以机构为主导、以合规为基石的“优质科普”新时代正式来临。
监管重拳:厘清边界,终结乱象过去的几年里,医务人员通过自媒体进行健康科普,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乱象。霍尔斯咨询观察到,此次监管聚焦于两大核心问题:
患者隐私的红线:未经患者明确知情同意,即便对面部进行马赛克处理,但通过衣着、声音、病史等未脱敏信息可识别到个人,均构成对患者隐私权的严重侵犯。这已不是技术性疏忽,而是原则性违规。变相广告的界定:科普内容中若涉及宣传药品、器械疗效,并附上医疗机构地址与联系方式,无论是否有第三方广告商介入或直接收费,其性质已被明确认定为医疗广告,必须接受相关法规的约束。这些规定,配合各地出台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为所有医疗从业者划出了明确且不可逾越的“红线”。
从“副业”到“主业”:科普价值的重新定位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在“堵后门”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前门”。国家政策已明确将健康科普纳入医务人员职责与职称晋升考核体系。这意味着,创作合规、优质的健康科普,已从可做可不做的“个人副业”,转变为准入有门槛、考核有要求的“专业主业”。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挑战在于,必须迅速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与审核机制,对医务人员的内容产出进行规范与监督。机遇在于,谁能率先构建起体系化、高质量、可信赖的科普内容矩阵,谁就能在公众心中树立起权威的专业品牌形象,赢得宝贵的信任资产。
霍尔斯建议:拥抱变革,从个人赋能到体系建制面对这一历史性转变,霍尔斯咨询建议医疗机构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布局:
化“堵”为“疏”,建立机构级科普管理体系:医院应成立或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制定科普内容规范、建立发布前审核流程,并为医务人员提供持续的法规与伦理培训,将合规意识融入每一个创作环节。价值驱动,聚焦优质内容战略:将创作重心从追逐流量转向创造价值,围绕国家鼓励的重点人群与健康问题,利用多元化的形式,产出真正能提升民众健康素养的权威内容。将科普深度融入学科与品牌建设:将优质的科普成果与科室绩效、人才评价体系相结合,使科普不再仅是宣传手段,更成为彰显学科实力、吸引目标患者、构建医院长期品牌竞争力的核心一环。
结语霍尔斯认为,中国医疗健康科普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短期的阵痛将换来行业长久的健康发展。对于有远见的医疗机构而言,主动告别旧模式,拥抱新规则,构建属于自己的、合规高效的科普体系,正是在未来医疗格局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