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句当地居民的口头禅,是四川剑阁县白龙镇喻马路现状的真实写照。近日,多位网友反映:该道路破损严重,影响出行。2025年10月20日,记者从成都驱车,通过几个小时路程,亲身经历了这条“颠簸之路”。






现场:坑洼连绵 行车如舟行浪里
当日上午,驶入白龙镇境内的喻马路,挑战便开始了。道路表面大坑连着小坑,连绵不绝。许多坑洼内积着浑浊的雨水,车辆驶过,泥水四溅。记者所乘车辆全程剧烈颠簸、左右摇晃,短短一段路便需不断减速避让最深的水坑,仿佛一叶小舟在风浪中航行。
“这条路都几年了,一直都是这样的,坑坑洼洼。”一位当地居民无奈地告诉记者。据居民介绍,这条约20多公里的破损道路,自附近高速公路修建后,便因重型车辆碾压等原因,状况急转直下,成了大家的“心病”。






民声:出行“老火” 期盼解决
“这条烂路大约有20多公里,沿线出行老火哦(当地方言,意为艰难、辛苦)。”居民指着路面叹息。无论是晴天尘土飞扬,还是雨天泥泞湿滑,这条路都给沿线群众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安全隐忧。解决出行难题,成为他们共同的迫切愿望。






回应:临时修补难治本 新路建设已规划
面对群众的呼声和道路的现状,当地有关负责人回应称,他们每年都会对喻马路的严重坑洼路段进行修补,但修补后很快又因重型车辆的反复碾压而再次破损。
该负责人同时透露了一个积极信号:经过多方努力,当地已成功争取到项目资金,预计将于2026年12月底正式启动喻马路的开工建设。这意味着,困扰居民多年的出行难题,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新路建成后,将切实保障群众的出行安全与便利。(羊波 童铃 摄影报道)






网评 | “年年修补”不如“一次根治”,民生之路不应止于承诺
关于剑阁县喻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报道,刺痛了公众的神经。一条二十多公里的乡镇道路,竟让沿线居民的日常出行成了“老火”(当地方言,意为艰难)之事,数年不得解决。当地回应中“预计2026年底启动建设”的承诺,固然给了人们一丝希望,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出行难”背后所暴露的治理困境,更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是“临时修补”式治理与民生痛点之间的脱节。面对道路破损,当地并非毫无作为,“每年进行修补”是其努力的一面。然而,这种“打补丁”式的维护,在重型车辆的反复碾压下迅速失效,陷入“修补-破损-再修补”的恶性循环。这深刻地说明,对于某些已经积重难返的民生欠账,小修小补的投入,看似节省,实则是资金和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民众耐心与信任的持续消耗。当基本出行都成为一种奢望时,任何临时的补救措施都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是发展进程中“顾此失彼”的缩影。当地居民一句“自从修了这里的一条高速路,这条喻马路就变成一条拦路了”,道出了问题的部分根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带来区域便利的同时,其施工阶段及后续车流量的改变,往往会给周边原有路网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在谋取“大发展”的同时,守护好群众“小日子”的畅通,是对地方政府统筹能力与民生情怀的考验。绝不能以牺牲局部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代价,更不能让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颠簸不堪的“烂泥路”。

再者,民众的忍耐不应成为问题拖延的理由。数年来的颠簸与泥泞,沿线居民是最终的承受者。他们的抱怨是实在的,他们的期盼是合理的。相关部门理应将这种“民之所呼”视为工作的最紧迫信号。将解决方案设定在两年多以后,对于日日行于此路的群众而言,时间显得过于漫长。在此期间,除了等待,是否能有更有效的临时保障措施?比如,更科学、更坚固的临时性修补,或者加强交通疏导,减轻重车对路面的破坏?让民众在等待中看到改变的诚意与努力,同样至关重要。
诚然,争取项目资金需要过程,大型工程的建设需要周期,我们理解其中的不易。但“预计2026年底开工”不应只是一个遥远的时间点,它必须成为一个倒排工期、压实责任的军令状。相关方面需要将这一承诺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确保承诺如期兑现,不让民心工程变成“堵心工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条喻马路,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治理智慧与担当。我们期盼,剑阁县的相关部门能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将这条路早日提上日程,用扎实的行动将“预计”变为现实,让“出行难”的叹息最终化为“出行易”的笑容。唯有如此,发展的成果才能真切地洒在每一条通往百姓家门口的路上。(黄河)
转载:時代鄉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