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只有真正蹲过Fab厂的夜班、熬过酒桌上的灌酒、看过35岁同事工位上的“优化通知”才懂:这行业的光鲜里,藏着太多擦不干净的“糟粕”。
它们像晶圆上没洗干净的光刻胶,看着不显眼,却能让整批芯片报废;更像扎在工程师心里的刺,敢怒不敢言,只能裹在密闭的洁净服里默默忍受。

一、绩效观扭曲:加班时长=“努力值”,装忙比干事重要在半导体制造圈,“努力”早被偷换成了“熬时间”。你搞定了多少良率难题、修好多少台卡脖子设备都不算数,工卡里“晚上十点后打卡次数”才是硬通货。这种扭曲的逻辑,把一群搞技术的工程师逼成了“职场演技派”。某Fab厂设备工程师老周,入职第三个月就摸清了“生存法则”:哪怕当天的Lot(晶圆批次)全处理完,机台参数调试到最佳状态,也得在工位上待到晚上九点。
“组长每天下班前必绕工位三圈,谁工位空了,第二天准被拉进小办公室:‘大家都在忙,就你没事干?是不是活太少了?’”更离谱的是,部门每月会贴出“加班时长排行榜”,排名后10%的直接扣绩效分。
于是有人索性“白天摸鱼,晚上演戏”——早上踩着点到,刷行业新闻、逛技术论坛磨到中午;下午假装调试机台,实则在控制室里刷抖音;
晚上八点后开始“表演”:打开良率分析表,眉头紧锁敲键盘,时不时叹口气,熬到十点打卡走人。
老周说:“我见过最绝的同事,带折叠床藏在会议室,晚上十点打卡后直接睡觉,凌晨两点再打一次卡,就为了凑‘通宵加班’的绩效。”比“自愿加班”更坑的是“强制Fab时长”。Fab厂(晶圆制造厂)需要工程师轮班值守,这本是生产刚需,但不少企业把“Fab驻场时长”和晋升直接挂钩,要求技术岗每月驻场不得少于80小时——算下来,除去正常上班的160小时,工程师每月要额外多待20小时在Fab里,哪怕设备运行一切正常,也要在布满机器轰鸣声的控制室里“耗着”,美其名曰“随时待命”。
某工艺工程师小林吐槽:“上个月我Fab时长差5小时,组长让我周末去‘补班’,结果那天所有机台都稳定得很,我坐在控制室里看了5小时scan map。
更气的是,有同事找产线员工代刷门禁,Fab时长排第一,晋升还比我快。”这种“以时长论英雄”的绩效观,早把“效率”二字踩在了脚下。某半导体设备商曾做过内部统计:强制加班政策实施后,工程师的“有效工作时间”反而下降了30%——白天摸鱼凑时长,晚上精力不济出错率飙升,有次因工程师疲劳操作,误改了机台Recipe(工艺配方),导致多片12英寸晶圆报废,直接损失超百万元。
可笑的是,事后领导非但没反思制度,反而骂员工“加班时不专心”。二、职场“权斗场”:关系户躺赢,外行指挥内行半导体行业喊了十几年“技术为王”,但现实里“关系比能力硬”的戏码,每天都在Fab厂上演。有人靠“裙带关系”拿着高薪摸鱼,有人仗着“职级高”瞎指挥,真正搞技术的工程师,反而成了“背锅侠”。“关系户的工位,永远在空调最凉的地方”。某Fab厂,中层管理岗几乎被“内部推荐”的关系户垄断:有高管的侄子,连“光刻和蚀刻的区别”都分不清,却管着整个工艺团队,开会时只会说“你们看着办,别出问题就行”;有采购部领导的小姨子,入职就定了“技术主管”,日常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喝奶茶、改PPT,绩效却年年评“优秀”;
更离谱的是,某关系户操作机台时,误把“清洗液”换成了“腐蚀液”,导致机台管路堵塞报废,损失超50万元,最后只换来一句“新人经验不足,通报批评”。而同期一名基层工程师,只因忘记记录某批次Lot的温度数据,就被直接开除——理由是“不重视数据合规”。
老员工私下吐槽:“在这里,努力不如有个好亲戚,技术不如会拍马。”比关系户更坑的是“外行指导内行”。半导体制造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工艺、设备、良率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积累,但不少企业的管理层,是从其他行业“空降”的外行。某Fab厂的厂长,此前是做房地产的,上任第一天就拍板:“良率上不去,就是你们不够努力,以后每天多开两小时会, brainstorm(头脑风暴)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呢?原本工程师每天有4小时在机台旁调试,现在要花3小时开“良率分析会”,会上全是“为什么不能把参数调高点”“你们能不能加点班把良率拉满”的外行话,真正的技术难题没人解决,良率反而从92%跌到了85%。
还有某设备公司的销售总监,不懂“蚀刻机和沉积机的区别”,却强行要求研发团队“把两种设备功能整合,降低成本”,研发工程师解释“原理相悖,整合会导致精度下降”,总监却骂:“你们就是不想干,别人能整合你们为什么不能?”最后项目烂尾,研发团队背了“能力不足”的锅。更让工程师寒心的是“领导爆粗口”。不少管理层把“骂人防摸鱼”当管理手段,开会时动辄“你是不是猪脑子”“这点事都干不好,滚去产线倒班”,完全不顾及基本尊重。某工艺工程师小吴回忆:“有次良率波动0.5%,本是正常范围,部门经理当着全组人的面骂我‘废物’,说我‘吃干饭的’。我当场就红了眼,不是因为委屈,是觉得搞技术的尊严被踩在地上摩擦——我们对着显微镜调参数到凌晨,他却连良率波动的正常范围都不知道,只会用脏话发泄。”三、利益“潜规则”:酒精度=订单额度,KTV里藏着回扣半导体行业一单设备采购、一次工艺合作,动辄数百万甚至上亿,这些真金白银的生意,有时不靠技术参数,靠的是酒桌上的“感情深一口闷”,以及KTV里的“默契眼神”。“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喝吐了订单才稳”。某半导体设备商的销售小李,一年喝坏了两次胃,只因“订单在酒里”。他记得最清楚的一次,为了拿下某Fab厂的蚀刻机订单,一周内陪采购团队喝了五场酒。第一场就被采购总监放话:“这杯茅台干了,合同细节好谈;要是推三阻四,下次就不用来了。”小李酒量本就差,喝到第三杯就头晕,却被对方围着劝:“李经理,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们,以后怎么合作?”最后他硬灌了半斤,当场吐在酒桌上,采购总监拍着他的背笑:“够意思,明天带合同来。”还有更离谱的,某Fab厂采购部规定“供应商陪酒等级”:项目经理级喝啤酒,总监级喝白酒,副总级要喝“混酒”(白酒+红酒+啤酒),美其名曰“考验诚意”。小李说:“我们销售圈流传一句话:‘喝死在酒桌上,也比拿不到订单强’——不是夸张,是真的生存压力。”酒桌背后,是KTV里的“灰色交易”。不少商务应酬不会止于酒桌,而是转场到KTV,美其名曰“放松”,实则藏着更隐晦的利益交换。某Fab厂前采购透露:“有些供应商会提前安排好‘陪唱’,还会塞给我们‘信封’,里面是购物卡或现金;更有甚者,会以‘考察’为名,带我们去外地KTV,全程安排妥当,目的就是绑定关系。”有次某设备供应商为了拿下订单,在KTV里给采购团队每人送了一块名表,事后订单顺利到手,价格却比市场价高了15%。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让真正有技术、有性价比的中小企业被排挤——你不搞应酬,就拿不到订单;你搞应酬,成本就上去,最后只能把价格转嫁给下游企业,整个产业链都被拖慢。更恶心的是“回扣成惯例”。设备采购、材料供应、甚至技术服务,每个环节都可能藏着回扣。某半导体材料商的区域经理透露:“采购价的10%-20%是潜规则回扣,比如一批光刻胶报价100万,实际成本60万,剩下的40万里,20万给采购,10万给部门经理,10万是我们的利润。”有次某Fab厂采购了一批“劣质清洗液”,价格却比优质产品还高,原因是供应商给的回扣多——结果清洗液腐蚀了晶圆,导致50片Lot报废,损失超300万。事后采购部只把责任推给“供应商欺诈”,没人提回扣的事,供应商换个名字继续合作。四、员工“血泪账”:薪资倒挂骑脸,涨薪比挤牙膏还难半导体工程师常被外人羡慕“高薪”,但只有自己知道,工资条上的数字藏着多少委屈——新人薪资比老员工高,涨薪一年涨几百,35岁还没晋升就被“优化”,这哪是“高薪行业”,分明是“高压低薪陷阱”。“新人骑脸,老员工不如狗”。薪资倒挂在半导体行业不是新鲜事,而是普遍现象。某Fab厂的资深设备工程师老郑,在公司干了8年,薪资18K,去年招进来的应届生,一入职就开22K,还不算住房补贴和年终奖。老郑去找HR谈,HR却说:“现在应届生行情就这样,你是老员工,要讲奉献,不能和新人比。”更气的是,新人干的活,还是老郑带教的——教他认机台、调参数、处理故障,结果新人拿着比自己高的工资,还被领导夸“学习能力强”。老郑苦笑:“我现在最怕带新人,带会了人家,自己反而成了‘性价比低’的那一个。”某半导体行业调研显示,近70%的企业存在薪资倒挂,老员工薪资比同岗位新人低10%-30%,甚至有干了5年的工程师,薪资不如刚入职的校招生。“涨薪?比国足进世界杯还难”。如果说薪资倒挂是“剜心”,那涨薪就是“钝刀子割肉”。不少企业把“涨薪”当成“施舍”,一年涨一次,每次涨5%-8%,甚至有人干了3年,薪资只涨了1000块。某工艺工程师小林说:“我去年绩效评了‘优秀’,涨薪只给了800块,HR说‘公司今年效益不好,能涨就不错了’。结果年底公司财报显示,营收增长了20%,高管年终奖拿了几百万。”更讽刺的是,有些企业涨薪还要“员工自己申请”——你不主动提,领导就假装忘了;你提了,领导就找各种理由拖:“再等等,看你下季度表现”“部门预算不够,明年再说”。有工程师吐槽:“申请涨薪比要饭还难,既要写PPT汇报自己的贡献,还要拍领导马屁,最后涨的那点钱,还不够抵消通胀。”35岁成了“职场死刑线”。半导体行业对“年轻”的执念近乎变态,35岁成了一道看不见的坎——招聘时明确“35岁以下”,晋升时优先“年轻干部”,优化时先拿“35岁以上老员工”开刀。某Fab厂前HR透露:“我们招聘研发岗,简历只要35岁以下的,哪怕你有10年经验,超过35岁也不看。理由是‘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能加班,薪资还低’。”35岁以上的工程师,若没熬到管理层,大多面临“被优化”的命运:要么被调去产线倒班(黑白班两班倒,身体扛不住),要么被“劝离”(给N+1补偿,逼你主动走)。某设备工程师老吴,36岁时被领导约谈:“你反应速度不如年轻人,机台调试也慢,要么去产线倒班,要么离职。”可老吴手里握着3台核心机台的维护手册,是全公司唯一能快速解决某类故障的人——就因为年龄,他被逼着离开了干了12年的岗位。五、技术“遮羞布”:数据造假骗业绩,安全形式主义害死人半导体行业本该是“技术至上”,但有些企业却把“技术”当成了“遮羞布”——数据造假美化良率,安全检查走过场,技术藏私怕被抢,最后坑了自己,也拖慢了行业。“良率数据,想改多少改多少”。良率是Fab厂的生命线,也是管理层的“业绩KPI”,于是“数据造假”成了不少企业的潜规则。某Fab厂工艺工程师小宋透露:“有时候良率没达标,领导会让我们‘优化数据’——把不合格的Lot剔除,把波动大的数据改成‘正常范围’,甚至编造不存在的测试数据。”有次厂里28nm制程良率只有85%,离目标还差5%,领导让小宋把“不合格的10片Lot”标记为“客户取消订单”,再把测试数据里的“缺陷数”改少一半,最后对外宣称“良率90.5%,达标”。结果客户收货后,发现芯片缺陷率超标,直接退货索赔,企业损失超2000万。小宋说:“我当时就劝领导‘数据不能改’,他却说‘先把业绩保住,出了问题再说’——最后出了问题,锅全扣在我头上,说我‘数据记录不严谨’。”“安全检查,就是摆拍给人看”。Fab厂有严格的安全规范——进入洁净间要穿无尘服、戴手套口罩,设备操作要持证上岗,危险品要单独存放。但不少企业把“安全”当成了“形式主义”。某Fab厂的安全巡检,每周一次,每次都是“提前通知”:巡检前一天,产线员工会把过期的安全记录重新填写,把不合格的设备贴“合格标签”,把危险品暂时搬到“合规区域”;巡检时,领导只看记录、看标签,不查实际操作,甚至连无尘服的拉链没拉好都没发现。有次巡检刚结束,就发生了“清洗液泄漏”事故——因为危险品存放区的通风设备早坏了,只是贴了“正常运行”的标签,导致两名员工吸入有毒气体住院。事后领导还怪“员工操作不当”,绝口不提安全巡检的形式主义。“技术藏私,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半导体制造需要技术积累,但“技术藏私”却成了行业通病。老员工怕新人抢饭碗,把核心技术藏着掖着——设备调试的“手感参数”、良率优化的“独门技巧”、故障排查的“关键节点”,全记在私人笔记本上,从不分享。某Fab厂资深工程师老杨,退休前把自己的“机台维护手册”锁在抽屉里,哪怕领导多次要求“交接技术”,他也只给了一本“基础操作指南”。结果老杨走后,接手的新人花了半年时间才摸清机台的“脾气”,期间良率波动不断,报废了8批晶圆。更离谱的是,有些团队为了“防止技术外泄”,故意在共享文档里留错参数——比如把“蚀刻时间10秒”写成“15秒”,美其名曰“保密措施”,结果其他团队按错参数操作,导致机台过载停机。六、职场“冷暴力”:内斗小团体,离职即“叛徒”半导体行业本是“协同作战”的行业——光刻、蚀刻、沉积、封装,每个环节都要跨团队配合,但“内斗小团体”和“离职歧视”,却把本该团结的队伍,拆成了互相拆台的“小山头”。“部门墙比晶圆还厚,互相拆台不配合”。Fab厂的制造部和研发部,像一对“冤家”:研发部抱怨“制造部执行不到位,工艺参数没按要求调”,制造部吐槽“研发部纸上谈兵,设计的工艺根本没法量产”;设备部和工艺部也互相甩锅:设备出故障,工艺部说“设备精度不够”,设备部说“工艺参数设错了”。
有次某Fab厂的良率突然下降,制造部和研发部吵了一周——研发部说“你们操作失误”,制造部说“你们工艺设计有问题”,最后才发现是设备部换零件时弄错了型号,而设备部早知道问题,却因“和另外两个部门有旧怨”故意不吭声,导致50片晶圆报废。某工程师无奈:“在这里,不是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想着怎么把锅甩给别人。”“小团体抱团,外人进不来”。有些部门被“小团体”垄断——比如“同乡团”“校友团”“老同事团”,他们互相推荐岗位、分享资源、包庇错误,外人根本融不进去。某Fab厂的设备部,几乎全是“某理工大学的校友”,新人小李不是该校毕业,入职半年都没人带他——问问题只给“不知道”,借工具只给“没多余的”,连部门聚餐都不叫他。
小李说:“我每天像个透明人,哪怕主动帮同事干活,他们也防着我,最后只能辞职。”更恶心的是,小团体还会“排挤异己”——如果有人不加入他们,就会被造谣“工作不认真”“打小报告”,甚至故意在工作中给你挖坑,让你背锅。“离职就是‘叛徒’,走了就别回来”。不少企业把“员工离职”当成“背叛”,只要你走了,就会被贴上“白眼狼”“没良心”的标签,甚至被行业“拉黑”。某半导体设备商的销售小王,因薪资太低辞职去了竞品公司,结果前公司领导到处造谣:“小王偷走了公司的客户资料,人品有问题”,还联合其他企业“封杀”小王——让客户别和小王合作,让同行别招小王。
小王说:“我只是换个工作,却被说成‘叛徒’,连以前的同事都不敢和我联系,怕被领导穿小鞋。”更离谱的是,有些企业会在员工离职时“刁难”——故意扣发年终奖,拖延社保转移,甚至要求“赔偿培训费用”,哪怕员工只是参加了基础培训。互动话题:1. 你在半导体行业遇到过最离谱的“糟粕文化”是什么?是被强迫加班到凌晨,还是新人薪资比你高?欢迎在评论区吐槽(注意隐去具体企业名哦)。2. 面对“薪资倒挂”“领导爆粗口”这些糟心事,你是选择忍气吞声,还是有什么“反PUA”技巧?分享出来给大家避坑。3. 你觉得这些行业糟粕,根源是“发展太快太浮躁”,还是“管理机制落后”?真的有办法改变吗?这些糟粕,像附在芯片上的“寄生菌”——加班文化消耗着工程师的精力,关系户挤走了真正的人才,酒桌潜规则抬高了产业成本,数据造假破坏了行业信誉。
长此以往,再高精尖的技术,也会被这些“脏东西”拖慢脚步;再热血的工程师,也会被磨掉斗志。半导体行业需要的,不是“凌晨两点的工位”,而是“高效务实的绩效”;不是“酒桌上的订单”,而是“技术上的认可”;不是“关系户的躺赢”,而是“能者上的公平”。只有把这些糟粕擦掉,才能让“国之重器”真正轻装上阵,让工程师的委屈少一点,希望多一点。毕竟,芯片的精度靠的是光刻机的精准,而行业的未来,靠的是每一个从业者的真心——别让真心,败给了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