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北大自杀女生包丽案细节披露:被逼自称“狗”拍裸照
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5年“中国反家暴典型案例”,“北大自杀女生包丽案”被纳入案例之中,再次引发热议。一、案情核心:从亲密到毁灭的轨迹2018年8月,北大法学院女生包丽(化名陈某)与同校学生会副主席牟林翰确立恋爱关系,随后同居并互见家长。2019年1月起,牟林翰因纠结包丽过往性经历,开始高频次、持续性辱骂,要求她“通过流产换取心理平衡”,甚至逼迫她拍裸照、自认“牟某的狗”。包丽不堪精神摧残,于2019年6月首次割腕自残,8月吞药被下病危通知书。同年10月9日,牟某再次辱骂后,包丽在宾馆服药自杀,半年后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4岁。二、司法突破:同居关系与精神暴力认定此案判决确立两大法律先例:婚前同居=家庭成员关系法院认定,二人长期稳定同居、共同生活并见家长,形成实质家庭关系,牟某符合虐待罪主体要件。精神虐待入刑开先河牟某持续贬损人格、精神操控的行为,被明确认定为虐待罪中的“情节恶劣”,打破“无肉体暴力不立案”的旧规。三、因果关系:辱骂如何推动自杀法院指出,牟某的辱骂是包丽自杀的决定性因素:包丽自杀前已两次自残并病危,牟某明知其精神濒危却继续施压;长期的言语凌辱致其自我认知扭曲(如将牟某备注为“主人”),丧失求生意志;作为亲密关系人,牟某负有扶助义务却放任风险,构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最终,牟某以虐待罪被判刑3年2个月,赔偿73万元。四、社会意义:为隐形家暴亮剑本案被最高法列为2025年反家暴典型案例,其里程碑意义在于:扩展保护范围:非婚同居、恋爱关系中的暴力均受法律规制,响应现代亲密关系多元化的现实;破除“家丑”观念:受害者常因隐忍加剧伤害,此案警示精神暴力必须向外求助;推动PUA入罪:首次将情感操控(如贬低人格、胁迫自残)纳入刑事打击,为类似案件提供判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