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世半导体
荷兰消息2025年11月23日,闻泰科技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敦促其收购的安世半
荷兰消息2025年11月23日,闻泰科技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敦促其收购的安世半导体荷兰公司(安世荷兰)就恢复控制权问题进行实质性对话,以保障全球芯片供应链的稳定。这声呐喊背后,是近两个月的控制权被夺之痛,9月30日荷兰一纸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30余家主体资产,理由竟是“国家安全”。荷方11月19日刚宣布暂停行政干预,转头就玩起拖延。闻泰释放善意等回应,换来的却是安世荷兰的沉默,第三方托管仍在执行。更过分的是10月7日的法庭裁决:闻泰CEO张学政被停职,股东投票权被托管,三名独立董事能否决所有重大决策。作为全资母公司,闻泰花340亿收购的安世,如今只剩财务报表合并权。安世三季度营收43亿,占闻泰总营收的97%,命脉被人攥着。这哪里是合规审查,分明是借着地缘政治硬抢资产。美方9月刚出“50%穿透规则”,荷方就火速跟进,时间点巧合得刺眼。安世年出货超1100亿颗芯片,牵连全球9000万台汽车、12亿台手机生产。欧洲车企已开始停产,芯片价格暴涨10倍。中国东莞工厂承担安世80%封测产能,荷方曾称断供后又改口,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霸权逻辑根本站不住脚。闻泰的声明绝非强硬施压,而是带着底线的郑重催告,更是对全球供应链公平的捍卫。商业契约被政治干预撕裂,谁还敢相信跨国并购的安全性?这场博弈早已超越企业纠纷,是技术霸权对市场规则的公然挑衅。闻泰的坚持,关乎所有中企海外投资的底气。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闻泰科技通告全球:绝不接受非法程序制造的安世公司股权“新常态”,引发全球热议
闻泰科技通告全球:绝不接受非法程序制造的安世公司股权“新常态”,引发全球热议2025年11月下旬,一则半导体行业的跨境博弈新闻引发全球关注:荷兰政府宣布暂停针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本想展现“善意”,却被其控股股东闻泰科技直接“回怼”。这份11月20日发布的声明态度鲜明,没有给对方留丝毫情面——不接受任何非法程序制造的股权“新常态”,要求荷兰彻底撤销行政令,恢复闻泰对安世的完整控制权。安世半导体公司,它原本是荷兰恩智浦的核心业务,有60多年历史,在汽车、工业用半导体领域是全球顶尖玩家,宝马、华为、苹果都是它的客户,年出货量超1000亿颗,全球近九成汽车、十亿级手机都离不开它的芯片。2018到2020年,闻泰科技花大力气完成收购,拿到了安世100%股权,这才成功跻身半导体龙头行列,让安世的全球排名从第11位冲到第3位。变故发生在2025年9月,美国出台“50%穿透规则”,因为闻泰科技之前被列入美实体清单,安世作为全资子公司也被自动制裁。第二天,荷兰就依据本国1952年的《货物可用性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下达行政令,冻结了安世的资产、人员调整等核心运营。更让人意外的是,荷兰经济部还亲自下场,推动当地企业法庭在10月初作出裁决:暂停中方CEO职务,把闻泰持有的99%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只留1股象征性持股。这一连串操作直接引发了“安世之乱”。10月中旬,安世荷兰总部停止给中国区员工发工资、切断系统权限,后来又以“付款违约”为由停止供应晶圆,导致东莞工厂面临停产。而闻泰科技这边则反击称,是荷兰总部拖欠中国工厂10亿元货款,而且东莞工厂有库存支撑,还在推进国产晶圆替代,不会轻易受影响。双方僵持一个多月,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都跟着紧张,欧洲车企更是直接面临芯片短缺危机。就在这时,荷兰突然“转弯”。11月19日,荷兰经济大臣宣布暂停行政令,理由是和中荷双方磋商后,认为是“建设性举措的恰当时机”。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是多重压力:一方面美国暂停了“穿透规则”,荷兰的制裁失去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欧洲车企的强烈诉求,让荷兰不得不考虑供应链稳定。中国商务部也明确表示,这是正确的第一步,但距离彻底解决还有差距。可闻泰科技并没有见好就收,反而在第二天抛出强硬声明。原因很简单,荷兰只是“暂停”行政令,而非“撤销”,而且企业法庭的股权托管、CEO停职等裁决还在生效,闻泰依然没有实际控制权。闻泰在声明里点破了关键:荷兰经济部既是始作俑者,又是法庭程序的幕后推手,现在只暂停行政令,根本没触及核心问题。对闻泰来说,要么恢复到9月29日之前的正常状态,要么就继续通过法律维权,绝不接受把“非法剥夺股权”变成既成事实。这场博弈的影响早已超出两家公司。全球汽车、电子行业都在盯着最终结果,毕竟安世的产能直接关系到亿万产品的生产。而闻泰的强硬态度,也让外界看到中国企业在跨境投资中维护合法权益的决心。不过事情还没结束,荷兰依然保留重启行政令的权利,欧洲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审查也可能更严格。接下来,就看荷兰是否愿意彻底纠正错误,把股权和控制权真正还给闻泰科技,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影响着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国际投资的信任基础。
事关安世半导体,商务部发声
有记者问:有关安世半导体问题,中国和荷兰之间近期的磋商情况如何?答:11月18日和19日,中荷双方政府部门在北京就安世半导体问题举行了两轮面对面磋商。在磋商中,中方再次强调,造成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供链混乱的源头和责任在...
蛇鼠一窝!阿斯麦CEO为安世半导体发声,暗指中国破坏全球供应链
果然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时隔一个多月后,同为荷兰企业巨头的阿斯麦(ASML)为安世半导体发声。11月16日阿斯麦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凯(Christophe Fouquet)刚一上节目就开始拉偏架,强调各方“展现责任感”十分关键,...
ASML CEO:安世半导体事件最糟糕时期已过去!
11月16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荷兰光刻机大厂ASML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Fouquet 近日在接受荷兰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尚未受到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之争导致的中荷之间关系紧张的影响。Christophe Fouquet 表示:...
荷兰搬起半导体砸了自己的脚?安世事件背后的全球供应链暗战
当荷兰政府援引一部尘封数十年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采取强制措施时,这个以风车和郁金香闻名的国家,可能没想到自己会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法治破坏者”的角色。这场始于2025年9月的商业纠纷,如今已...
安世半导体事件令荷兰国际形象受损
荷兰政府9月30日发布行政令,不当干预安世半导体企业内部事务,之后荷企业法庭作出剥夺中国企业股权的错误裁决,严重侵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安世(荷兰)10月26日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导致后者无法正常生产,造成...
安世荷兰总部还在“甩锅”11月14日,安世荷兰方面又出来发话了,说中国工厂手
安世荷兰总部还在“甩锅”11月14日,安世荷兰方面又出来发话了,说中国工厂手里还有足够的芯片库存,能撑好几个月——所以啊,如果哪家客户收不到货,那就是中国工厂没做好。这说的是人话吗?安世荷兰总部,一边对中国工厂进行晶圆断货,阻碍中国工厂正常制造成品;另一边却放话让中国工厂完全负责“未按时向客户供给成品芯片”,咋这么双标呢?先来看最基本的事实。安世半导体是原来飞利浦旗下的芯片业务,后来拆分重组,再被中国资本控股,现在全球总部设在荷兰,中国是它最重要的制造基地。这次出问题的,正是中国这边的晶圆供给链。按照目前公开的信息,安世的中国工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拿不到总部的晶圆原材料,自然就没法正常生产芯片成品。要知道,做芯片并不是说今天下单明天就能出货,整个流程长,环节多,从晶圆到最终成品,中间得经历光刻、封装、测试,哪一步掉链子都不行。现在连最开始的晶圆都不给你,后面再怎么努力也白搭。可荷兰总部怎么说?他们倒好,不提断供这回事,反而盯着中国工厂的库存,说你们不是还有成品存着吗?那就拿出来卖啊,客户要货你就发啊。问题是,库存不是无底洞,更不是靠意念续命。你不给新材料,库存迟早会用光。而且,芯片不像家电,不能放着等客人慢慢挑,客户要的是定制化的产品,是匹配具体需求的批次。你拿着老库存去应付新订单,客户不买账啊。所以说,这种“你还有库存,发不了货是你自己的事”这类说辞,看着像是讲道理,实则就是推责任。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安世总部一边自己掐着原材料的脖子不松手。另一边却要求中国工厂必须如期交货。这不就是“我不给你水,你还得种出粮食”的逻辑吗?现实哪有这种操作?这不双标是什么?而且,如果真像他们说的那样,中国工厂可以靠库存撑几个月,那为什么客户会集体催货?为什么安世的订单交付进度开始拖延?这些问题,荷兰那边是只字不提,仿佛一切都是中国工厂“内功不够”,完全无视自己才是“断粮”的源头。这事儿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前几年,一些国际企业在供应链问题上就表现得非常“灵活”,比如把全球芯片荒甩锅给亚洲工厂,或者疫情期间把物流延误都归咎于中国港口。可真正懂产业链的人都知道,制造环节只是一个环节,原材料的掌控权、运输调度、甚至优先级分配,很多时候都掌握在总部手里。所以,当问题出现时,把责任一股脑丢给代工厂或分支机构,既不公平,也不专业。再说了,现在全球都在讲“产业链安全”和“自主可控”,中国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像这种被人卡脖子的事,越早暴露其实越好。它提醒我们一个现实:再大的控股权、再多的合作协议,只要关键环节不在自己手里,就永远有被动的一天。这一次安世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把“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产业链控制权问题暴露得明明白白。更有意思的是,安世荷兰总部的这个表态恰。好也撞上了最近国际上一些国家搞“出口管制”、“技术脱钩”的风潮。这几年,各种限制半导体设备、芯片技术出口的消息层出不穷。从美国到日本,围绕半导体的地缘博弈一波接一波。而安世的这波“内部断供”,说白了也很难完全撇清跟国际舆论环境的联系。这就给我们提了个醒:不光要防外部的技术封锁,也得防“内外联动”的非市场行为。所以说,这次安世荷兰总部的甩锅行为,表面看是一次普通的企业内部矛盾,但往深里看,它反映的却是全球产业格局下的一种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在当下,中国制造正加速向高端迈进,芯片作为核心技术之一,受到的关注只会越来越多。这种时候,被人从供应链上“卡一刀”,不只是影响一批订单交付,更是对整个产业安全的警醒。当然,我们也不需要过度解读。这件事反过来也说明,中国工厂的制造能力已经到了“不可替代”的地步,不然别人也不会这么“既依赖又防备”。所以,与其生气,不如加速布局,把该掌握的环节一个个拿回来。只有真正掌握核心资源,才能彻底摆脱这种“两头受气”的被动局面。安世这事,说到底,是个提醒,也是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