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枪械
1979年,刘勇抱着一挺轻机枪,摸到越军阵地70米处,对着越军机枪手扫射,谁知子
1979年,刘勇抱着一挺轻机枪,摸到越军阵地70米处,对着越军机枪手扫射,谁知子弹却被钢板挡住,而敌人已经看到他了!他叫刘勇,江西九江人,1978年当兵前,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刺儿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自己哪天不打架,连他自己都说,那时候嘴上老挂着“我谁都不怕”,谁要是惹了他,非得掰扯掰扯。就是这样一个浑身是刺的小伙子,进了部队这个大熔炉,竟然慢慢变了样,严格的训练和思想教育,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用拳头解决问题的莽撞青年。1978年底,南边的边境线上空乌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消息传到部队,刘勇想都没想,第一个递交了请战书。这个曾经让连长头疼的“稀拉兵”,被编入了广州军区41军123师368团,成了一名机枪手,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战场,是世界上最残酷的课堂,它能用最直接的方式,让你明白生命的脆弱和责任的沉重,1979年2月,战斗在越南茶灵县打响,刘勇所在的连队接到的任务是攻克越军经营多年的303高地。那里的地形极其复杂,明碉暗堡像一张大网,死死地缠绕着山体,冲锋号响起,战友们像潮水一样向前涌去。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冲在前面的排长叶道荣,他怀里还抱着爆破筒,身体轰然倒下,刘勇眼都红了,他迅速找到一块石坎作掩护,架起机枪,对着敌人的火力点就是一通猛扫,子弹像愤怒的火蛇,压得敌人抬不起头。高地最终被拿下了,但代价是惨重的,当连长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刘勇感觉自己的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悲痛化为了力量,这个刚刚还在连长指导下作战的士兵,挺身而出,接过了指挥的担子。他一个人在阵地上来回奔跑,利用缴获来的各种武器,在不同的位置开火,硬是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最绝的是,他把几挺机枪和自动步枪分别架在五个不同的地方,这边打几枪,那边放几弹,制造出阵地上有一个加强排防守的假象,愣是把敌人给唬住了。战斗中,一块炮弹的碎片划破了他的耳朵,鲜血直流,他只是伸手摸了摸,确认耳朵还在,就继续投入战斗。当指导员冒着炮火爬上阵地问他情况时,他咬着牙说:“只要我人在,阵地就不会丢!”因为这份悍不畏死的英勇,当天,刘勇就被批准火线入党,真正的考验,总是在你以为已经度过难关时悄然降临。十天后,因为作战英勇机智,刘勇被火线提拔为排长,他带着一个排的战士,去攻打更为险峻的14号高地。就在这里,他遇到了战场生涯中最惊险的一幕,当时,他抱着一挺轻机枪,悄悄摸到了距离越军一个重机枪阵地只有70米的地方。他瞄准了那个正在疯狂扫射的越军机枪手,扣动了扳机,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子弹打在对方的机枪防盾上,只溅起一串火星,根本伤不到后面的敌人。这一枪,也彻底暴露了他的位置,几乎是在瞬间,对方的子弹就像暴雨一样泼了过来,子弹打在地上,泥土四处飞溅,刘勇被死死地压在一个小土坡后面,连头都抬不起来。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子弹从头皮上呼啸而过的声音,那一刻,死亡离他只有一线之隔,突然,“当”的一声脆响,一颗子弹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他机枪的支架,整挺机枪被弹得跳了起来。电光石火之间,刘勇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他心一横,顺着机枪弹起来的力道,身体猛地向后一仰,直挺挺地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他开始“装死”。这一招果然奏效了,对面的越军机枪手见他倒地,以为已经把他解决掉了,便停止了扫射,掉转枪口去寻找其他目标。战场上,机会总是稍纵即逝,就在那名越军机枪手更换弹链的一刹那,这个刚刚还在“阵亡”的中国士兵,如同猎豹一般猛地从地上一跃而起,架起机枪,对着毫无防备的敌人,一梭子子弹打了过去。那个刚才还不可一世的机枪手应声倒地,解决掉最大的威胁后,刘勇没有片刻停留,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进了敌人的战壕,用枪托干净利落地解决了里面另一个还在发愣的敌人。两次战斗,刘勇一个人就干掉了8名敌人,缴获了两挺机枪,这个曾经的“刺儿头”,在战火的洗礼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斗英雄。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打架的莽撞青年,他会在战斗前仔细检查新兵的装备,会在战友受伤时把自己的水壶让出去,战争结束后,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刘勇从一个不服管束的青年,变成一个有勇有谋的战斗英雄,改变他的,不仅仅是部队的纪律,更是战场的残酷现实。当战友在身边倒下,当保卫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都会被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刘勇的故事,只是那个年代无数英雄的缩影。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战争,而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明白,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这些英雄用生命告诉我们,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信源:解放军文艺社编,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0,第30页
1951年,一个15岁新兵擦大炮,埋头看瞄准镜,谁料突然瞅见,敌人阵地上出现一奇
1951年,一个15岁新兵擦大炮,埋头看瞄准镜,谁料突然瞅见,敌人阵地上出现一奇怪绿影,他一跺脚:瞄准,打!没想到就是这个决定却立下了大功!1951年,湖南临湘的张典文刚过十五岁,顶着年龄不够,硬是不肯放弃,挤进了志愿军的大门。新兵训练他干得漂亮,原本以为能正面对敌,结果被安排到机炮连擦炮管,任务安全,但他压根不甘心只干这些。在朝鲜战场上,步兵连在前面拼杀,张典文却必须在后方和炮管较劲。这天阳光不错,对面山头的景色他再熟不过了。但下午忽然看见山腰多了几块鲜绿色的东西,仔细一盯又发现有美军在那边活动。他第一时间上报,但班长根本没当回事,他心里憋着急,撞上关键一刻没办法,只能靠自己。训练时反复练过的动作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架炮、装弹、瞄准一气呵成。炮弹飞出去的瞬间,他心跳得厉害,结果那片绿影瞬间被炸成火海,爆炸声连着不停,对面传来剧烈的火光和黑烟。他吓得愣住了,班长和连长火速赶过来,真以为惹了大麻烦。但这次行动没按照常理发展,教导员过来告诉大家,张典文这一炮直接把敌人的弹药库给炸了,给团里立了大功。可军纪也得讲,没命令就开炮仍然要关禁闭。张典文在禁闭室写检讨,不过笑容没收住。前一次是靠胆子立的功,后面他更清楚什么时候得稳,什么时候能拼。没过多久,张典文就被调到了419团炮兵连。这回是真正上了前线。马良山高地一仗打得最凶,步兵连被美军重机枪死死压住,眼看抬不起头。张典文见状不含糊,他抱起沉重的炮弹就往炮膛里塞,无论手上磨出血泡也不肯松劲。一分钟装了几十发,超过了正常速度,让步兵连有机会冲上山头。这段经历让班里的老兵对他刮目相看,也让张典文彻底改变了新兵只能被安排的印象。他的每一次决定,哪怕有风险,都为团队争取了关键机会。在部队里,规矩不能乱破,但有时候,机会面前不能只会问等不等命令,胆子和判断力同样重要。张典文从十五岁穷小子变成了大家口中的“传奇新兵”,靠的是紧要关头敢做敢拼,也靠的是在被关禁闭反思时明白真本事。战场上,没有谁能只靠教科书活下来,几千遍的练习,最终还是得把眼力和决断用在实处。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身边的人,战场并不是只要听指挥就一切顺利,关键时刻一个士兵的果断,才能让全队少流血。张典文的经历不是传奇,而是战场上的活生生故事,有鲜活的决定,也有真切的成长。其实,所有能站在战场上的人,不只是会服从命令,更多时候是在无人指导下跟时间赛跑,用眼光和动作去抓住最关键的机会。
别再以为消音器是特种兵专属了!现在中国士兵的步枪上越来越常见这玩意儿,这可不是跟
别再以为消音器是特种兵专属了!现在中国士兵的步枪上越来越常见这玩意儿,这可不是跟风装样子,背后藏着实战思路的大转变。以前总觉得消音器就是“悄无声息杀人”,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现代战场拼的是协同和隐蔽,枪声早超过了安全噪声范围,士兵耳朵震坏了,连指挥官的命令都听不清,还怎么打仗?消音器哪怕只降几分贝,也能大大减少听力损伤。更关键的是保命!它虽不能完全消音,却能让敌人摸不准位置,还能彻底消除枪口火光,夜战里这就是隐身神器。191步枪配的快拆消音器特实用,需要时装上隐蔽,近战嫌碍事能立马拆掉,完美解决了以前95式适配差的问题。这哪是加个配件,分明是单兵装备向精细化作战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