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拒购美国大豆,美国农民提醒特朗普抓紧时间,美国土安全部却坚持“关税不能停”,释放了什么信号呢?根据观察者网9月28日报道,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新一季美国大豆已经开始出口了,然而对华销售额这一栏却是零,与去年同期的订单量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美国国土安全部明确表示,即便9月30日后政府陷入停摆,关税征收等“必要职能”仍将继续推进。一边是农民的生存危机,一边是关税的咬牙硬撑,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决策,正将美国拖入“顾此失彼”的泥潭。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催促特朗普,称这对美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五级火警”危机。而且更让美国农民担忧的是,哪怕现在跟中方达成了协议,也赶不上今年的收获季了。美农的焦虑并非没有缘由,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前一直是美国大豆的重要买家,但随着中国采购方向的调整,这一格局已被打破。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采购的大豆总量,突破3000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度降至20年来最低水平。然而,与美农的困境形成反差的是,特朗普政府对关税政策的“执着”。他承认关税政策在短期内,会对美国造成一些影响,但他认为最终美国农民“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一决定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对“关税增收”的盲目期待。此前,美国政府多次宣称,关税收入能有效削减联邦预算赤字,但现实却与预期背道而驰。高关税带来的并非财政增收,而是全方位的经济反噬。对美国企业而言,进口原材料成本因关税飙升,不少中小企业被迫缩减产能甚至倒闭。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关税最终转化为商品价格的上涨,推升美国CPI指数,加重生活负担。更值得关注的是,关税政策与美农困境的矛盾,正逐渐演变为美国社会的治理危机。特朗普政府一边喊着“保护农民利益”,一边用关税政策切断农民的海外市场,这种“自相矛盾”的决策让民众信任度不断下滑。在农业大州的最新民调中,特朗普的支持率较上台之初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不少农业州的选民纷纷表示“不会再支持坚持关税政策的候选人”。而从长远来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选择,正在改写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中国与南美国家的采购合作不断深化,巴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阿根廷、乌拉圭等国也在加速完善物流体系,争取更多中国订单。反观美国,即便未来调整对华贸易政策,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毕竟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南美国家的产能扩张已形成规模效应,美国农民想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