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汉景帝请一宰相吃饭,故意没准备筷子,吃完后景帝:此人留不得

汉景帝请宰相吃饭,却故意不给筷子,就因为这小小的举动,汉景帝当场断定 “此人留不得”。你说这事离谱不离谱?这位倒霉的宰相

汉景帝请宰相吃饭,却故意不给筷子,就因为这小小的举动,汉景帝当场断定 “此人留不得”。你说这事离谱不离谱?这位倒霉的宰相就是周亚夫,平定 “七国之乱” 的大功臣,最后却因为一双筷子引发的连锁反应,落得个绝食自尽的下场。有人说他是被冤枉的,也有人说他性格太轴,迟早要栽跟头,其实周亚夫的悲剧,从他得罪汉景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说起周亚夫,那可是含着 “金汤匙” 出生的官二代,父亲是汉初开国功臣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拥立汉文帝,妥妥的朝廷重臣。可周亚夫是老二,按照规矩,父亲的爵位得由哥哥继承,他只能靠边站。本以为这辈子只能当个小官混日子,没想到一位相士的预言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位名叫许负的相士,可是刘邦亲自封的侯,相面本事出神入化。她告诉周亚夫:“三年后你会封侯,再过八年当宰相,可九年后你会饿死。” 周亚夫当时只当是玩笑话,心里琢磨:“我哥都继承爵位了,我怎么封侯?真要是当了宰相,又怎么可能饿死?” 可谁能想到,这预言竟精准得可怕。

三年后,周亚夫的哥哥因为犯了人命官司被剥夺爵位,朝廷为了延续周勃的爵位,就让周亚夫继承了,他真的封侯了。后来 “七国之乱” 爆发,汉景帝急得团团转,周亚夫临危受命,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凭借这份盖世奇功,他在宰相陶青退休后,顺利接任宰相之职。此时的周亚夫,可谓是人生赢家,可他没想到,自己的 “直男” 性格,正在一步步把他推向深渊。

周亚夫这人,打仗是一把好手,可在官场混,简直是 “灾难级” 选手。他认死理、讲原则,凡事都要按规矩来,丝毫不懂得变通,得罪人就成了家常便饭。早在汉文帝时期,他就因为治军严格得罪过皇帝。当时匈奴来犯,周亚夫屯兵细柳,汉文帝亲自去军营视察,结果守门士兵说 “只认将军令,不认皇帝诏”,硬是把皇帝拦在营外。虽然汉文帝事后称赞他治军严明,但心里难免留下了疙瘩。

等到当了宰相,周亚夫更是把 “得罪人” 发挥到了极致。第一件事就是反对汉景帝废太子。汉景帝一开始立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后来因为宠信王娡,想废掉刘荣改立刘彻。按理说,这是皇帝的家事,作为宰相,顺着皇帝的意思来就行,可周亚夫偏不,坚决反对,说太子无过不能废,这一下不仅得罪了汉景帝,还把馆陶长公主和王娡都给惹毛了。这两位可不是好惹的,整天在汉景帝和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汉景帝对他的好感度直线下降。

第二件事是反对封王信为侯。窦太后想让汉景帝封王娡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找来周亚夫商量,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周亚夫搬出了刘邦的祖训:“非刘姓者不王,非有功者不侯。” 王信没立过半点功劳,自然不能封侯。汉景帝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作罢,可他心里对周亚夫的不满又多了一分 —— 毕竟没能满足母亲的心愿,他这个孝子当得很憋屈。

第三件事,彻底让汉景帝对周亚夫忍无可忍。当时有五位匈奴将军归顺汉朝,汉景帝想封他们为侯,一来是为了彰显汉朝的大度,二来是想吸引更多匈奴人来降。可周亚夫又站出来反对:“这些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是不忠不义之辈,封他们为侯,会带坏风气!” 汉景帝这次没听他的,执意封了侯。周亚夫觉得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一气之下就辞官了。他倒是痛快了,可汉景帝觉得颜面尽失,心里已经动了杀心,只是苦于没有借口。

真正的导火索,就是那顿没有筷子的饭局。汉景帝想再给周亚夫一次机会,试探他的脾气有没有改,于是单独宴请他。饭菜端上来后,周亚夫发现自己没有筷子,当场就火了,对着侍者呵斥道:“我的筷子呢?赶紧拿来,不然我饶不了你!” 汉景帝在一旁冷冷地说:“难道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 周亚夫这才意识到自己失礼,赶紧谢罪,可汉景帝已经彻底失望了。他心想:“一个臣子,在皇宫里还这么嚣张,眼里根本没有我这个皇帝,留着必成后患!”

不久之后,机会来了。周亚夫的儿子为他准备后事,私自买了 500 副甲胄用来陪葬。要知道,甲胄在古代是严禁私人买卖的,有人告发周亚夫意图谋反,汉景帝立刻下令把他抓进大牢。廷尉审问时,还嘲讽他:“你是不是想在地下谋反?” 周亚夫性子刚烈,哪里受得了这种屈辱,干脆绝食抗议,五天后就饿死了,正好应了许负的预言。

其实,一双筷子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周亚夫的死,根源在于他的性格与官场格格不入。他不懂帝王心术,不懂得变通,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堂上,仅凭一腔孤勇和原则,终究难以立足。汉景帝虽然仁厚,但也容不下一个屡次挑战自己权威的臣子。周亚夫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古代忠臣良将在复杂官场中的一个缩影,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