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作者是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朱熹(1130-1200 年),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约 1172-1180 年)。
当时朱熹在福建漳州、泉州一带讲学著述,某次他研读儒家经典后,偶见书房外的池塘,见塘水清澈、云影浮动,突然联想到 “读书求知” 的道理。
就像池塘需要活水才能保持清澈,人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思想不僵化,遂写下《观书有感》两首,这是第一首,也是最能体现他 “格物致知” 思想的诗作。
诗最早收录于《朱文公文集》,后被《宋诗钞》《千家诗》等选本收录。
清代诗评家袁枚赞其 “以物喻理,不腐不板,二十八字说透求知真谛”,现代学者更称其 “是最易懂的‘劝学诗’,连孩童都能借池塘懂读书的重要”。
诗中 “方塘”(方形池塘,朱熹书房外实景)、“源头活水”(比喻新知识、新思想)均是贴近生活的意象。
——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清澈明亮);
天空的光和云朵的影子,在塘水里一起缓缓移动。
要问这池塘的水为什么能这样清澈?
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注入新鲜的水流啊。
——
一篇 “山水劝学小札”,每句都藏着 “景” 与 “理” 的交融,把抽象的求知道理写得具体又好懂。
首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 的 “一鉴开” 太妙 —— 不是 “池塘很清”,是 “像刚打开的镜子”,镜子的 “亮” 和 “透”,比 “清” 更有画面感,瞬间把 “方塘的清澈” 拉满;
“半亩” 的大小刚刚好,不是 “一望无际的大湖”,是 “触手可及的小塘”,为后面的 “喻理” 做足铺垫。
“天光云影共徘徊” 的 “共徘徊” 极富动态 —— 不是 “天光云影映在水里”,是 “和塘水一起慢慢移动”,云在天上飘,影子在水里动,塘水轻轻晃,三者像在跳一支慢舞,温柔又灵动;
这 “徘徊” 的不只是景,也是朱熹观塘时的思绪。
他看着云影,慢慢想到读书的事,突然有了新想法,满是 “灵光一闪” 的惬意。
后两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全诗的 “魂”,也是 “以景喻理” 的神笔。
“问渠” 的 “问” 字,像朋友间的聊天,不是 “说教”,是 “好奇提问”,让人愿意跟着思考 “池塘为什么清”;
“清如许” 的 “如许”,是 “这么、如此”,强调塘水的清澈程度,满是真实的感慨。
“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 “源头活水”,是整首诗的 “理”。
“源头” 是 “根本”,“活水” 是 “新鲜的、不断的”,池塘没有活水,很快会变浑浊;
人不学习新知识,思想也会变僵化。
这句没有说 “你要多读书”,却比说教更有用,因为所有人都懂 “清水比浊水好”,自然能懂 “学习的重要”。
整首诗没有一个 “书” 字,也没有一个 “学” 字,却把 “读书求知” 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最好的劝学,不是讲道理,是带你看一汪清塘,让你自己悟到 “活水” 的重要。

朱熹的 “塘边悟理”
写这首诗时,朱熹在泉州的讲学屋刚落成,屋外有个半亩大的方形池塘,是他特意让人挖的,平时用来浇花、养鱼。
那天早上,他在书房里研读《论语》,读得有些累了,就起身到池塘边散步。
刚走到塘边,他就愣住了……
前几天下过雨,塘水涨得满满的,清澈得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天空是湛蓝色的,云朵慢慢飘着,影子落在塘水里,跟着水波轻轻晃,像画在水里一样。
他蹲下来,用手撩了撩水,凉丝丝的,水里的云影也跟着碎了,过一会儿又慢慢聚拢。
他突然想起刚才读《论语》时的困惑 —— 为什么孔子总说 “学而不思则罔”?
现在看着这塘水,他一下子懂了:塘水要是没有旁边小溪的活水注入,过不了几天就会变浑、发臭;
人读书也是一样,只死记硬背不思考,不接触新东西,脑子就会像浑水一样,什么也想不通。
他赶紧回到书房,拿起笔,凭着刚才看塘水的感受写下这首诗。
写完后,他把学生叫过来,指着诗说 “你们看这方塘,就知道为什么要每天读书、每天思考了”。
后来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里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这次 “塘边悟理”,成了他讲学的重要比喻。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它写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 “活水”。
可能是你每天读的几页书;
可能是你和朋友聊的新观点;
可能是你旅行时看到的新风景;
这些 “活水”,能让我们的思想不僵化,让生活不枯燥,像方塘一样,永远清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