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铜颗粒烧结方法全解析:四大工艺深度剖析

国材科技 2024-04-08 11:21:51

铜颗粒烧结技术是一种将分散的铜颗粒通过高温处理,在固相或部分液相状态下实现颗粒间冶金结合,形成具有一定致密度和特定性能的烧结体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在于利用颗粒间的扩散、塑性流动、晶界迁移、再结晶等机制,以及烧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液相促进烧结,使得颗粒间空隙减小,最终达到预期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

应用领域与重要性

铜颗粒烧结技术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电子封装、电力传输、热管理组件、摩擦材料、化工设备、核能部件等。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材料性能定制:通过调整烧结工艺和添加适当的合金元素或第二相,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电导率、热导率、强度、硬度、耐蚀性等性能的铜基复合材料或合金。

成本效益:相较于传统铸造成型或锻造工艺,烧结法可直接利用粉末原料,节省材料消耗,尤其适用于难熔金属或高纯度材料的制备。

复杂形状制备:烧结技术适用于制造具有复杂几何形状、内部结构或异质界面的零部件,无需昂贵的后续加工,降低了制造成本。

绿色制造:烧结过程通常能耗较低,且易于回收利用废料,符合现代制造业对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的追求。

铜颗粒烧结方法分类与特点

一、常压烧结法

1. 工艺流程与关键参数

常压烧结法遵循以下典型流程:

a. 原料准备:选择符合要求的铜粉原料,可能涉及纯铜粉、铜合金粉或掺杂有特定添加剂的复合粉体。原料需具有良好的粒度分布、化学纯度和低氧含量。

b. 预混合:将铜粉与必要的烧结助剂、润滑剂(如石墨)进行均匀混合,以改善烧结行为和压制性能。

c. 压制成型:使用液压机、等静压机或冷等静压设备将混合粉末压制成所需形状的坯体,控制压制压力、保压时间和脱模速度,确保坯体具有合适的密度和强度。

d. 脱脂(如有必要):对于含有有机添加剂的体系,需进行脱脂处理以去除有机物,常用方法包括热脱脂、溶剂脱脂或化学脱脂。

e. 烧结:将脱脂后的坯体置于烧结炉中,按照预定的升温曲线进行加热。关键参数包括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和冷却速率。烧结过程中需监控炉内气氛,确保无氧化发生。

f. 后处理:烧结完成后,进行必要的冷却、清洗、打磨、热处理(如时效硬化)等步骤,以获得最终所需的性能和表面质量。

2. 优缺点分析及适用范围

优点:

设备成本相对较低,工艺成熟,易于实施。

适合大批量连续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可制备形状相对复杂的部件,且无需后续机械加工即可达到较高精度。

缺点:

受重力影响,烧结体易出现底部致密、顶部疏松的“分层”现象,导致密度不均匀。

烧结温度较高,能耗较大,可能引起铜元素挥发或晶粒异常长大。

对于含有多种组分的复合材料,烧结过程中成分偏析难以避免。

适用范围:常压烧结法适用于制造中低密度、中等强度要求的铜基零部件,如电子封装元件、导电连接器、热交换器等。

二、热等静压烧结法

1. 工艺原理与过程控制

原理:热等静压烧结(HIP)是在高温(可达2000℃以上)和高压(可达200 MPa以上)的密闭容器内,利用高压气体(如氩气)或惰性液体(如油)作为传压介质,对预成型坯体施加各向同性的压力,使其在高温下均匀受压烧结。

过程控制:

压力控制:精确调节和维持工作压力,确保压力波动在允许范围内。

温度控制:采用先进的热电偶和控温系统,实现烧结温度的精确设定和稳定。

气体纯度与流量:保证传压介质的高纯度,控制气体循环速率以保证均匀加热和压力传递。

装炉与卸炉:严谨操作,避免密封件损坏和介质污染。

2. 特点与应用优势

特点:

高度均匀性:HIP烧结可实现坯体内部各部位的等温、等压烧结,显著减少密度梯度和成分偏析。

优异致密度:几乎完全消除孔隙,获得接近理论密度的烧结体,显著提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优良微观结构:促进晶粒细化和第二相均匀分布,有利于改善材料性能。

应用优势:

高端应用:适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精密仪器等对材料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

难熔材料与复合材料:对难熔金属、多组分复合材料及含大量非金属相的烧结效果尤为突出。

缺陷修复与增材制造:可用于修复铸件缺陷、焊接接头,以及增材制造中烧结3D打印的金属部件。

三、感应加热烧结法

1. 工艺原理与设备要求

原理:感应加热烧结利用高频交变电磁场在铜颗粒内部感应出涡电流,涡电流产生的焦耳热使颗粒迅速升温至烧结温度。

设备要求:

高频电源:提供稳定的高频电能,频率一般在kHz至MHz范围。

感应线圈:设计成与待烧结工件匹配的形状,确保磁场有效耦合。

控温系统:配备高精度测温元件和快速响应的温度控制器。

冷却装置:确保线圈和电源系统在高温工作下的稳定运行。

2. 技术特点与适用场景

技术特点:

快速加热:感应加热具有很高的热效率,可实现快速升温,显著缩短烧结时间。

局部精确加热:通过调整线圈设计和功率分配,实现对特定区域的精确加热,适用于复杂形状和局部烧结。

温度控制精确:实时监测和控制烧结温度,有利于防止过烧和欠烧。

节能环保:由于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能耗较低,符合绿色制造理念。

适用场景:

薄壁与小型零件:适用于快速烧结薄壁或小型复杂形状的铜基零件,如电子封装元件、微型热管等。

微纳材料:对纳米铜粉、超细铜粉等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材料,感应加热能有效减少氧化,利于保持纳米特性。

热敏感材料:对于热稳定性差或对热历史敏感的铜基复合材料,感应烧结可减少热影响区,保持材料性能。

四、微波辅助烧结法

1. 微波烧结原理与机制

原理:微波烧结利用微波能与材料的介电损耗相互作用,使材料内部直接吸收微波能转化为热能,实现快速、均匀的“体积加热”。

机制:

偶极子旋转加热:金属颗粒内部自由电子在交变电场作用下高速振荡,产生热量。

界面极化加热:在颗粒间接触区域,由于电导率差异引起的电荷积累,形成强电场,引发局部加热。

热传导与对流:微波加热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和对流在颗粒间传递,促使烧结进程。

2. 技术优势与创新应用

技术优势:

快速高效:微波能直接作用于颗粒内部,加热速度快,显著缩短烧结时间。

低温烧结:由于加热均匀且效率高,可在较低温度下实现烧结,有利于保持材料原有特性。

环保节能:微波烧结过程无明火、无排放,且热效率高,符合环保要求。

微观结构控制:微波烧结有助于抑制晶粒长大,实现精细微观结构的调控。

创新应用:

纳米铜烧结:在电子封装、纳米器件等领域,微波烧结用于实现纳米铜颗粒的快速低温连接。

特殊复合材料:对含有介电相或磁性相的铜基复合材料,微波烧结利用其与微波的特殊交互作用,实现高效烧结。

功能梯度材料:利用微波加热的局部可控性,制备具有连续变化性能的铜基功能梯度材料。

综上所述,铜颗粒烧结方法包括常压烧结、热等静压烧结、感应加热烧结和微波辅助烧结,各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关键参数控制、特点与优势,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深入理解与合理选择,可根据具体需求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铜基烧结材料。

铜颗粒烧结工艺优化策略

1. 预处理技术

铜颗粒表面改性方法:通过化学镀、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体处理等方式改变铜颗粒表面性质,提高烧结活性和颗粒间结合能力。

预成型体设计与制备:优化粉末填充方式、模具设计和压制条件,确保预成型体具有适宜的孔隙率和均匀的颗粒分布,为后续烧结提供良好基础。

2. 烧结助剂与添加剂作用

助剂种类与选择原则:选用合适的烧结助剂(如低熔点金属、玻璃粉等),依据其与铜的相容性、液相生成温度、润湿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添加剂对烧结性能的影响:合理添加可以降低烧结温度、加速烧结进程、改善烧结体微观结构和性能,如提高致密度、增强力学性能、调整热膨胀系数等。

3. 烧结温度与保温时间控制

温度梯度与烧结速率的关系:合理设定温度梯度有助于控制烧结动力学,防止过快烧结导致的内部应力过大或组织粗化。

保温时间对致密化程度的影响:适当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充分进行扩散和塑性流动,提高烧结体致密度,但过度保温可能导致晶粒长大或氧化问题。

4. 烧结气氛与压力调控

不同气氛对烧结过程及产物性质的影响:选择还原性、惰性、氧化性等不同气氛,可调控烧结反应、抑制氧化、控制表面状态和相组成。

压力条件对烧结体微观结构的调控:适当增加压力可促进颗粒间的紧密接触,提高致密度,同时影响晶粒生长、孔隙闭合及第二相分布。

铜颗粒烧结产物性能评估与表征

1. 密度与孔隙率测定:通过阿基米德排水法、体积密度法、图像分析等手段测定烧结体的密度和孔隙率。

2. 强度与硬度测试:采用拉伸试验、三点弯曲试验、洛氏硬度计等设备评估烧结体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

3. 电导率与热导率测量:利用四探针法、热线法、激光闪射法等技术测定烧结体的电导率和热导率。

4. 微观结构表征(SEM、TEM、XRD等):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工具,观察烧结体的晶粒形貌、尺寸、取向、第二相分布、缺陷结构等。

5. 烧结体性能与烧结方法、工艺参数的相关性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回归模型,揭示烧结方法、工艺参数与烧结体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0 阅读:4

国材科技

简介:靶材与镀膜解决方案,为科技创新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