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道德经》:一个家庭有没有福气,看房子就知道,不是迷信!

《黄帝内经》有言:“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意思是,家是人的根本,人要依靠家来立足
《黄帝内经》有言:“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意思是,家是人的根本,人要依靠家来立足,而家也因有人的存在而有了生气。人和家是相互依存的,相互支撑的。家宅安定,家族就能世代昌盛吉祥。

观家知风水,这还真不是迷信,这可是生活的智慧。

房子再豪华,家中整日争吵,也不如陋室两人相敬如宾。屋中珍宝再多,家人离心离德,日子也难以和美。

福气的深浅不在于房子的大小,而在于屋里的温度。

●屋中有笑,和气生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里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治国就如治家,松弛有度的家庭氛围,反而能滋养出清福。

有道是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人最难控制的是情绪,如果将情绪的枪口对准家人,不但伤了感情,还会伤了运气。

同在一屋檐下,却不懂得宽恕身边人,那么路就会越走越窄,家庭气运也会越来越衰。

所以曾国藩常对子孙说:“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缺被贬为平民,与妻子隐居乡野。

有一天,他以前的朋友正好路过田间,看见夫妻二人在干完农活休息时,互相递饭,眼神里满是温和,期间笑语晏晏。卻缺妻子送完饭离开后,他还站立目送良久,眼中蕴满了珍重。

友人回来后就马上跑到晋文公跟前说:“我今天见到郤缺夫妇俩人相敬如宾,那么他们家庭必定和睦,这样的人一定是治国之才啊。”

晋国公听完后,就召回了卻缺,卻缺家族也从此兴盛起来。

《增广贤文》说:“家和万事兴。”

真正滋养福分的,恰是家人间的包容与体谅。遇事不指责,生气不恶言,就如杨绛在《我们仨》中描摹的理想家庭:“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屋檐之下存和气,便是世间最贵的风水。

●屋边有善,福气相伴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好坏,也会影响日子是否过得舒心。

邻里守望的情谊,常成为危难时的救命稻草。

朱元璋17岁时,家乡爆发了瘟疫,短短十日内,他的双亲和兄长便先后离世。

当时的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无钱安葬亲人,他便去地主家哀求葬亲,没想到却挨了顿辱骂,被赶了出来。

就在朱元璋绝望之时,他的邻居刘继祖不顾天冷路滑,赶来探望他,不但邀他来家吃饭暖身,还赠给他半分坟地,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对于这份恩情,朱元璋在称帝后还念念不忘。

当你有急难时,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的,往往不是远方的亲戚,而是朝夕相见的邻居。

《南史·吕僧珍传》中记载,吕僧珍廉洁奉公,品德高尚深受人们爱戴。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退休后,就专门买下了吕僧珍家旁边的房子居住。

有一天,吕僧珍见到宋季雅就好奇地问他:你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啊?

宋季雅说:”我一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大吃一惊,道:”竟然要一千一百万,怎么这么贵?”

宋季雅笑着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子的,一千万则是用来买邻居的。”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一个家要有福气,便得先居福地,好邻居就是家的福地。

●屋外有勤,家业长青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上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是,圣人不囤积财富,而是竭力帮助别人,这样自己反而更充足。给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越多。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真正的福泽不在囤积财富,而在于勤勉付出。一个家的兴旺,永远扎根于勤劳的土壤。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孙少安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四处揽活。他听说县小学扩建需要人拉砖,就咬牙接下重活,白天拉车,晚上就钻研烧砖技术。如此辛劳几个月后,他不仅攒下了第一桶金,更习得立身之本,最终带领全家摆脱了饥饿。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懒惰的家庭里纵有金山,也终会坐吃山空;只有勤才如流水,终会汇成福气的江海。

愿每个家庭皆成此境:

灯火可亲处,岁月自长安。

心田栽善木,福气满屋檐。

📌关注我,一起读经典,悟人生,修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