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见知县施粥,当场赏银夸赞,回头便对侍卫低沉:剥皮囊草
......
导语
朱元璋微服私访,路遇清廉知县正在赈济饥民,龙颜大悦,当场赏赐黄金百两。
然而当侍卫悄悄递上一本账册后,朱元璋仅看了一眼,
便冷冷下旨:剥皮囊草,悬于县衙。
这位两袖清风的好官,究竟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
01
洪武十八年的春天,淮安府这一带闹了春荒。
田里的麦子还没熟,去年的存粮又早就见了底,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揭不开锅。
这天一大早,淮安城外就聚了一大群人,男女老少都有,个个面黄肌瘦,眼巴巴地围在城门口。
他们在等知县老爷在这里施粥救济。
"来来来,大家排好队,人人都有份!"
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中年男子正在指挥着众人排队。
这人就是淮安知县李清源,今年三十出头,长得文质彬彬的,说话也和和气气。
李清源亲自拿着勺子给百姓盛粥。
他的衣服虽然干净,但明显袖口都有些发白。
看起来确实是个好官。
"李大老爷,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一个老婆婆接过粥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老人家别这么说,为百姓做事是我应该的。"
李清源笑着摆摆手,"这粥里还放了些肉丝和青菜,您趁热喝。"
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李清源忙得满头大汗,但一直坚持亲自盛粥。
旁边有几个师爷想帮忙,都被他拦住了。
"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行。这是救命的粥,我得亲自盛,心里才踏实。"
就在这时,人群中走来三个人。
为首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穿着丝绸长袍,看起来像个商人。
他就是微服私访的朱元璋,化名朱老三。
跟在他身后的两个人,一个是贴身侍卫刘安,化名刘护卫;
另一个是小太监,化名小李子。三人都打扮成商人模样,混在人群中并不显眼。
朱元璋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眼前的情景。
他看到李清源确实在认真地给百姓盛粥,脸上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表情。
再看看那些百姓,个个对这位知县感激涕零。
"这倒是个好官。"朱元璋心里暗暗点头。
他当皇帝这么些年,见过的贪官不计其数。
那些人一个个肥头大耳,穿金戴银,哪里会亲自给百姓盛粥?
大多数都是摆摆样子,让下人去做,自己躲在后面享清福。
可眼前这个李清源不一样,他是真的在用心做事。
02
朱元璋上前几步,走到李清源面前。
"这位大人,在下是过路的商人,看到这里在施粥,想问问情况。"
李清源抬起头,见是个陌生的商人,连忙放下勺子,拱手行礼。
"客官有礼了。在下淮安知县李清源,不敢当大人之称。"说话很客气,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李知县真是好官啊!亲自给百姓施粥,这在别的地方可不多见。"朱元璋故意夸赞道。
李清源脸一红,摆摆手说:"客官过奖了。今年春荒严重,百姓没饭吃,我这个父母官哪能袖手旁观?这都是应该做的。"
"那这粥钱从哪里来的?"朱元璋问道。
"都是我自己的俸禄。"李清源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李清源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绝不敢取民间一分一毫。"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本账册,翻开给朱元璋看。
"您看,这里记录得清清楚楚。买米多少钱,买菜多少钱,雇人工多少钱,每一文都有账。我李清源做事,向来不敢糊涂。"
朱元璋接过账册看了看,上面确实记录得很详细。
字迹工整,数目清楚,看起来确实像个清廉之官的账目。
"李知县真是难得的好官!"朱元璋赞叹道,"如今这年头,像您这样的清官可真不多见了。"
"客官谬赞了。"李清源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但很快又恢复了谦逊的表情,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我们读书人的本分。"
这时,排队的百姓中有人喊起来:
"李大老爷,您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对啊,要不是李大人,我们全家早就饿死了!"
"李大人,您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听着百姓们的称赞声,李清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对朱元璋说:
"客官,您听听,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能得到百姓的认可,我李清源死也值了。"
朱元璋听了,心里更加感动。
他从袖子里掏出一个银锭,足足有一百两重。
"李知县,这是老夫的一点心意,也算为赈灾出份力。"
李清源一看,吓了一跳。
一百两银子,那可不是小数目!
他连忙推辞:"客官,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李知县,您为百姓做善事,我们商人也应该尽点心意。您就收下吧,全当是为了那些饥民。"朱元璋诚恳地说。
李清源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收下了银子。
他双手接过,深深地鞠了一躬:
"客官大恩,李清源铭记在心。我发誓,这银子一定全部用在赈灾上,绝不私用一文!必不负皇恩,不负百姓!"
"好!这才是朕...这才是我们大明需要的好官!"朱元璋差点说漏了嘴,赶紧改口。
03
就在朱元璋看李清源双手接过时银子的时候。
他注意到李清源的手白白嫩嫩的,手指修长,一点老茧都没有。
按理说,一个俸禄微薄的知县,在家里总得干点活吧?
哪怕是写字,手上也应该有些痕迹。
可李清源的手,看起来就像从来没干过粗活一样。
再看看这粥棚里,虽然李清源说是用自己的俸禄办的,但朱元璋发现粥里的用料挺丰富。
不仅有米,还有肉丝、青菜、萝卜丁,甚至还放了些红枣。
这样的粥,成本可不低。
一个知县的俸禄,真的够办这么大规模的施粥吗?
朱元璋心里开始有些疑问,但脸上没有表现出来。
他继续和李清源聊天:
"李知县,这施粥办了多久了?"
"已经半个月了。"李清源回答。
"那粮食够用吗?毕竟这么多人要吃饭。"
"这个..."李清源顿了一下,"我们会想办法的。总不能让百姓饿着。"
朱元璋敏锐地察觉到,李清源在回答关于粮食来源的问题时,明显有些闪烁其词。
一个真正清廉的官员,对于这种问题应该会很坦率地回答才对。
"那粮食都是从哪里买的呢?"朱元璋继续追问。
"这个...各个粮商都有买一些。"李清源的回答越来越含糊。
朱元璋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大,但他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作为皇帝,他见过太多的人了,对于察言观色很有一套。
就在这时,刘安悄悄走到朱元璋身边,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朱元璋的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又恢复了正常。
"李知县,我们还有事,就先告辞了。"朱元璋拱手道别。
"客官慢走,有空常来淮安府。"李清源客气地送别。
朱元璋带着两个随从离开了,但心里的疑问却越来越重。
刚才刘安告诉他,锦衣卫已经在县衙里找到了一些东西。
"主上,要不要现在就..."刘安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不急。"朱元璋摇摇头,"先看看锦衣卫查到了什么。如果真的有问题,朕绝不轻饶。"
此时的李清源还在粥棚里里忙碌着,完全不知道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
他还在为刚才那一百两银子的意外收获而暗暗高兴,盘算着这笔钱能让他再捞多少油水。
"李大人真是我们的好官啊!"百姓们还在夸赞着。
"是啊,这样的清官,打着灯笼都难找!"
李清源听着这些赞美声,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但心里却在想着别的事情。
他哪里知道,刚才那个自称朱老三的商人,就是大明朝的皇帝陛下。
更不知道的是,自己精心伪装的清廉形象,很快就要被彻底撕破了。
天色渐晚,粥棚里的人越来越少。李清源安排手下收拾东西,准备回县衙。
"大人,今天那个商人给的银子,真的全部用在赈灾上吗?"一个师爷小声问道。
李清源瞥了他一眼,压低声音说:"你少管这些事。该你知道的,自然会告诉你。"
师爷点点头,不敢再问。
李清源整理了一下衣服,背着手往县衙走去。
他不知道的是,在暗处,有无数双眼睛正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而此时的朱元璋,正在一处客栈里等待锦衣卫的汇报。
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如果真的如朕所想,这个李清源,必死无疑!"朱元璋冷冷地说道。
04
回到客栈后,朱元璋一直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
刘安和小李子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主公,您在想什么?"刘安小心翼翼地问道。
朱元璋没有回答,只是盯着桌上的茶杯发呆。
他在想刚才在粥棚里看到的一切。
李清源看起来确实是个好官,亲自给百姓盛粥,说话和气,衣着朴素。
可是那些细节...那些不对劲的地方...
正想着,房门被轻轻推开。
一个黑衣人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正是锦衣卫百户张德。
"陛下。"张德单膝跪地,声音压得很低。
朱元璋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查得怎么样?"
张德从怀里掏出一本账册,双手奉上:"陛下,这是我们从李清源的私人书房里找到的。请您过目。"
朱元璋接过账册,翻开第一页,脸色瞬间变了。
他的手微微颤抖着,眼中怒火越烧越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