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女孩的眉目传情,有一个成语叫“暗送秋波”。古人用“秋波”专指女人的眼波,因为秋天的时候天空高远,秋风吹拂水面,水中涟漪荡漾,清澈无比,用“秋波”来比喻女人清澈明亮又婉转荡漾的眼波,这一比喻非常形象。
赵本山和宋丹丹在其代表作《昨天今天明天》中,对“秋波”有一个搞笑的演绎,“秋波是啥完应你咋都不懂呢这么没文化呢”,“啥呀”,“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这个演绎的背景就在于,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国人,都知道“秋波”的意义,才会起到搞笑的效果。
在诗词中,“秋波”的使用非常早,也非常广泛。比如,五代词帝李煜就写过,“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又如,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小晏也写过,“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北宋词人黄庭坚也有,“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说起来,“秋波”很好理解,基本上中国人都理解其意。但有一个和“秋波”很相近的词语,“剪秋水”,就不是很好理解了。“秋水”好理解,指的是眼睛清澈无比,像秋水一样清澈。但“剪”字如何解释,很多人就不好理解了。
很有意思的是,“剪秋水”在诗词中的最早出处,确是用来形容男孩的眼神的。唐代诗人李贺最早在诗词中用到它,他在《唐儿歌》中写道: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画空作唐字。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硗硗”,高峻貌。“头玉硗硗眉刷翠”,额头像玉一样,生得高峻威武;而眉毛如同用翠绿色的画笔描画过一样,乌黑而有光泽。这半句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眉毛的浓密和鲜亮。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前半句,“骨重神寒”形容这孩子体态稳重、神气沉静,有着不凡的气质;“天庙器”则暗示他将来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一双瞳人剪秋水”,一般的解释是用来形容小男孩的眼睛清澈明亮,如同秋水一般纯净,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这种解释,可以用来解释这句,“一双瞳人若秋水”,是再完美不过,而解释不了“剪”字的含义来。
“一双瞳人剪秋水”,首先一层含义是“一双瞳人若秋水”,他的眼神就像秋水一样清澈明亮;其次,“剪秋水”,则是形容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像是在剪切着那一汪清澈明亮的秋水,让秋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
所以,“剪秋水”和“秋波”这个词是很相近的。但也有很细微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秋波”的形成在于女孩用眼睛的挑动而产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剪秋水”是睫毛的眨啊眨,是一种自然行为。所以,“秋波”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庄重的含义在里头,而“剪秋水”则没有,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大诗人白居易在《筝》中写道: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
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
猿苦啼嫌月,莺娇语䛏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
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
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
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
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
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
灯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
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云髻”指的是女子高耸的发髻,形容其美丽而典雅;“飘萧”则形容发髻上的装饰或者发丝随风轻轻飘动的样子,呈现出一种轻盈飘逸的美感。“绿”则可能指的是发髻上的装饰颜色,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花颜”则是指女子的面容如同花朵一样美丽,“旖旎”形容其柔美而多姿,而“红”则是指面色红润,充满生机与活力。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双眸剪秋水”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清澈,如同秋日的湖水一般;而“剪”字用来形容眼睛眨啊眨,使得目光流转,灵动而有神。“十指剥春葱”则是用来形容女子的手指纤细白嫩,就像刚剥去皮的春葱一样,形象地描绘了弹筝女子的手指在琴弦上灵活地舞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里用“双眸剪秋水”,比“双眸漾秋波”,要庄重得多。“剪秋水”,形容眼睛眨,导致目光如秋水般荡漾,灵动而有神,妩媚而装庄重。而“漾秋波”,则是通过眼神主动的挑逗,使得目光像“秋波”一样荡漾,自然是妩媚,但少了庄重。
后世把“秋波”直接固化成成语,“暗送秋波”,一个“送”字,表明了“秋波”主人的主动性。当然了,在我们当今社会,女孩喜欢一个人,主动一点其实也不是个事。
北宋诗人郭祥正在《上巳席上有赠》中写道:
眸子剪秋水,丹青画不真。
谁知上巳日,忽见浣纱人。
姑射长留月,桃源别有春。
地衣新样锦,罗袜不生尘。
眸子剪秋水,丹青画不真
“眸子剪秋水,丹青画不真”,她的眼眸,一眨一眨的,如秋水般荡漾,灵动而有神,妩媚而装庄重。就算是最好的画工,用最好的丹青,也画不出那个逼真效果来。因为再好的画,它也是静态效果;而“眸子剪秋水”,则是一个动态效果,绘画的确描绘不出来。
“谁知上巳日,忽见浣纱人”,“浣纱人”,指“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西施在出道前,曾是浣纱女,所以,人们以“浣纱人”指代西施。
这一句,是把歌女比作西施。
“姑射长留月,桃源别有春”,前半句指“姑射仙子”;后半句指“刘晨阮肇上天台桃源”的故事。都是形容女孩像仙女一样美,一样遥不可及。
总之,这里用“眸子剪秋水”,显得相对庄重一些;这跟后面用“姑射长留月,桃源别有春”中的“姑射”和“桃源仙女”来形容女孩是一致的,都有可望不可及的暗示在里头。而李煜的“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就明显没有了那种庄重的感觉,差不多要把人说成妖精了。
这首诗里说了,“眸子剪秋水,丹青画不真”。但在宋代政治家、诗人李纲眼中,“剪秋水”是可以画出来的,他在《传画美人戏成》中写道:
美人颜色娇如花,鬒发光翳朝阳鸦。
玉钗斜插翠眉蹙,岂亦有恨来天涯。
画工善画无穷意,故把双眸剪秋水。
丹青幻出亦动人,况复嫣然能启齿。
年来居士心如灰,草户金锤击不开。
纵教天女来相试,虚烦云雨下阳台。
画工善画无穷意,故把双眸剪秋水
“美人颜色娇如花,鬒发光翳朝阳鸦”,美人的容颜如花般娇艳,头发乌黑发亮,如同朝阳下的乌鸦羽毛。这句比喻十分鲜明,乌鸦羽毛的漆黑,在朝阳的映衬下,更是漆黑发亮。用这个场景来形容女孩乌黑的头发,再恰当不过。
话说,“天下一般黑”的乌鸦,其实还有这个场景可以来赞美它,确实让常人意想不到。
“画工善画无穷意,故把双眸剪秋水”,画家善于捕捉和表达美人的无尽风情,尤其是那双如同秋水般清澈的眼睛,还有那眨巴眨巴的眼神,如同秋水中一层一层的涟漪。
这个意象是怎么画出来的,我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
“丹青幻出亦动人,况复嫣然能启齿”,没想到绘画也能幻化成无穷的魔力,画中美人的生动与魅力,仿佛她能够微笑并开口说话。
前一首《上巳席上有赠》中的“眸子剪秋水,丹青画不真”,应该是指“写实画”,是无法画出“眸子剪秋水”;而这首《传画美人戏成》应该是传统的“写意画”,更强调“写意”,是有可能“画工善画无穷意,故把双眸剪秋水”,这在于“写意”的无尽可能。
元曲大家白朴的《水调歌头·夜醉西楼为楚英作》:
双眸剪秋水,十指露春葱。
仙姿不受尘污,缥缈玉芙蓉。
舞遍柘枝遗谱,歌尽桃花团扇,
无语到东风。
此意复谁解,我辈正情钟。
喜相从,诗卷里,酒杯中。
缠头安用百万,自有海犀通。
日日东山高兴,夜夜西楼好梦,
斜月小帘栊。
何物写幽思,醉墨锦笺红。
双眸剪秋水,十指露春葱
这里的“双眸剪秋水,十指露春葱”,是直接引用了大诗人白居易的“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可以说,“剪秋水”这个意象,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固定下来了,后人只要引用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