鲳鱼是鲳科鱼类的统称,别称扁鱼、平鱼、镜鱼等,全世界共3属15种,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等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常栖息在水深30~70米潮流缓慢海区的中下层,有季节性回游现象,主要以小鱼、水母、硅藻等为食。
鲳鱼食用肉质细腻且刺少,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虽然自2000年来鲳鱼产量大幅增加,但其平均体重及年龄组成均出现明显下降,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形态特征
鲳鱼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为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体背部微呈青灰色,胸、腹部为银白色,全身具银色光泽并密布黑色细斑。
生活习性
鲳鱼属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30-70米深的水域。畏强光,常在阴影下聚集。每年春末时分,鲳鱼游向近岸河口附近水域产卵繁殖。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鲳鱼都在水体中上层活动,涨潮时又结群游向河口觅食。
分布范围
鲳鱼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中部、朝鲜和印度东部。鲳鱼常见品类金鲳鱼是我国南方沿海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鱼肉为白色、细嫩、鲜美可口,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人工已经育苗成功,养殖技术较为成熟。白鲳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广东、广西、江苏、福建等地,都有白鲳鱼。
繁殖方式
鲳鱼春季从台湾海域北部北上到东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立夏)以后,渔群就北移进入浅水区生殖,喜欢在浅海岩礁、沙滩水深10米~20米一带河口处产卵【卵生】,卵浮性,产卵量8万~35万粒。
主要种类
1、
银鲳:银鲳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5~110米的海域,早晨及黄昏在水中上层活动,喜在阴影处成群活动,尤其是小潮时鱼群往往更为集中。
2、
刀鲳:刀鲳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栖息于较深水域,有时游到沿岸水域觅食,甚至发现于河口区,以动物性浮游生物或底栖生物为食,喜追逐发亮的东西。
3、
乌鲳:乌鲳是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的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朝鲜、日本及我国沿海等海域中,属热带及亚热带中上层鱼类,一般生活在水色澄清的海域中。
4、
灰鲳:灰鲳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的海区,冬季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弧形海沟内越冬,成鱼主食水母、底栖动物、小鱼等,幼鱼主食小鱼、箭虫等。
5、
刺鲳:刺鲳属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幼鱼栖息于表水层,常躲藏于水母触须中以寻求保护,成鱼则为底栖性鱼,肉食性,主要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鲳鱼价值
鲳鱼含有多种营养,主要就是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和铁,鲳鱼中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并且其含量约为20%,并且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消化吸收率是很高的。
鲳鱼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同时可以防止血小板的粘连凝聚的功能,可以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预防中风的发生。鲳鱼中的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还有一定的补气血的作用,还有柔筋利骨的功效,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等症状。
人工养殖
1、场地要求:亲鱼培育池选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有余热水的地方建池。池塘预先清整消毒,室外池1000~1500平方米最为适宜。水深1.5~2米,水温保持20℃以上。室内保温池一般50~200平方米,水深1~1.5米。池中要设增氧设备,水温根据条件保持20~26℃,越冬期间要保持水温相对恒定。
2、种鱼放养:静水池放养密度2~3千克/立方米最为适宜,有温流动的水条件可增加到5~7千克/立方米,放养前鱼体用2‰食盐溶液消毒15分钟。池中放养水葫芦、绿萍等。每个星期根据水质情况注换新水。
3、饲料投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25%,日投喂量约占鱼体重1~3%,饲料投喂在食台上。平时注意防治鱼病发生。
4、适时催产:红鲳鱼最适催产水温为25~28℃,长江流域一般五月份实行加温催产。根据性腺发育情况,选择成熟亲鱼以雌:雄=1∶1注射催产剂。注射时间一般晚上实行,使亲鱼产卵在黎明阶段。受精卵一般在孵化桶肉孵化,孵出鱼苗经约1个多月培育成夏花鱼种。
家常做法
主料:鲳鱼1条
辅料:猪肋条肉(五花肉)100克。
调料:盐3克料酒3克花椒3克八角3克大葱4克 姜3克。
烹饪方法:
1、将葱切块,姜切片;
2、鱼去鳃去内脏洗净,在鱼身两侧切十字刀,放入汤盘内;
3、鱼身摆上葱块、姜片、八角、花椒、肉片撒少许盐;
4、将鱼盘放入蒸锅内,用旺火蒸熟烂,取出去掉葱姜、八角、花椒、肉片;
5、将鱼盘中原汤倒入锅中,加入盐调味,烧开,浇在鱼身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