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匈奴文化习俗

六六六谈过去 2024-10-22 21:46:44

关于匈奴人种的问题,个人认为匈奴是本地土著人种,非欧洲那边入侵过来的“白种人”。

因公元4世纪时,匈奴人曾侵入欧洲,与当时在东欧的哥特人(即现代的德意志人)接触。约但尼斯在其《哥特史》中,曾有关于匈奴人的叙述。大意说他们使其敌人战栗而逃,因为他们黑色的外表是可畏的,他们的体格是丑陋而无定形的;头部不像头部,眼睛像针孔一样;粗犷的体形说明他们壮健…………。

描述确实是丑化了,但黑色外表,加眼睛像针孔一样,也道出匈奴人外表特点。

又公元445年前后,罗马曾派外交人员与匈奴皇帝阿提拉办交涉,其中一位名普利斯库斯者曾在阿提拉的宫廷里见过阿提拉。他描述过阿提拉的外表,“他(阿提拉)的身材是矮短的,胸部广阔,头很大,眼睛小,散播出灰色。他的鼻子是平的,脸色是黑的。”

只看对眼睛的描述是很容易想到蒙古人的。

再就是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马所踏的匈奴人。相关书箱对马踏匈奴人的记载,“马无鞍辔,身重蹄短,尾长垂地,腹抵一人于下。其人以膝抵马腹,趾接马尾,左手持弓,右手以短矛刺于马肋之中,其头甚巨而后仰,眼大而圆,额低耳巨,其乱须蓬接马胸,一见而知非中国人而为夷狄。此马与人猛勇镇定之状,除完全型范之外,殆难仿造。”

总之,匈奴在人种上肯定是本地人种,并不大家想的印欧那边迁移过来的人。

然后就是最为核心的“文化习俗”了。

匈奴政权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政权,再加上匈奴人无文字的特点,整个匈奴带有较大的“原始社会”观念,比如“万物有灵”论。

“嫠面”礼

原始人相信“万物”都是有“灵”的,包括人类本身,而人的“灵”就寄居在血液中。因为人们观察到,一个人流血过多,就会死掉,如果止血,此人大概就不会死。

原始人类将“此”原理应用到祭祀中,比如有人(老死病死)死了,身体完好,埋葬前必定给它放血,好让“它”的“灵”回归自然。

人类走过原始时代后,虽不直接伤身体,但也保留如此形式,比如墓地洒上“红色”的土,或者红色土质,比如棺椁内壁上红色漆,这些红色的东西就是代指“血”。

这时,可能有人会联想到婚礼上的“红色”,一种“中式恐惧”是不是就来了。

再说“嫠面”礼。

它是斯基泰人的一种通过自残表达极度悲伤或敬意一种行为。

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位于中亚和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又译“西古提”人(Skutai)、西徐亚人或赛西亚人;古代波斯人称之为Saka(萨卡人),中原这边称他们为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

从词源上看,Scythia这个名词可能来源于原始印欧语的两个动词“射击”或者“游荡”。

为什么要先说“中亚”一带的游牧民。

因为人类驯马的起源极有可能就在中亚到东欧这片草原中。游牧民能在草原生活的基本条件就是大范围的移动工具,也就是“马的驯化”,没有“马”这种工具,游牧民根本发展不起来。

驯马向东传入的同时,一些东欧中亚的文化也被匈奴接触,其中就有“嫠面”礼。

希洛多德的《希波战争史》中谈到过西亚地区斯基泰人的“嫠面”,当国王死后,斯基泰人将国王的尸体运到每个部落中去,“在尸体送到之后。接受尸体的人与王族斯基泰人做同样的事,这就是;“他们害掉他们耳朵的一部分,剥了他们的头,绕着他们的臂部切一些伤痕,切他们的前额和鼻子,关用箭刺穿他们的左手。”

匈奴也继承了这一习俗,《后汉书》载;“匈奴闻(耿)秉卒,举国号哭,或至犁面流血。”犁面就是“嫠面”。后面的鲜卑部也有类似记载,“葬以木为椁,父母死,其子截一耳,葬讫则吉。”突厥也有类似习俗,《隋书》载;“有死者,停尸帐中,家人亲属多杀牛马而祭之,绕帐号哭,以刀划而血泪交加,七度而止。于是择日置尸马上而焚之,取灰而葬。”

其后蒙古也有“嫠面”的做法。

中原王朝这边,只有唐朝有“嫠面”的仪式,可能与李氏皇族的鲜卑血统有关,但在宋代以后就没了。

因为中原王朝也有类似的“嫠面”文化,即“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中原王朝的“伤残”法是针对奴隶用的,黥面,砍腿,宫刑,就是减少奴隶的反抗力,达到奴役的效果。

也就是说“嫠面”礼断不可能是中原的习俗,必定是外界传给匈奴的。

另外就是“头骨崇拜”,《史记》载;“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以月氏王的头为饮器,有自我炫耀的意味,但其作为一种古老习俗,与斯基泰人的猎头习俗有关。

匈奴本身文化习俗

匈奴除引入外界文化外,还有自身的一些东西,比如敬“天”。《史记》有;“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升,夕拜月”,“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马邑之围时,匈奴事先得到雁门尉史的消息,立马撤兵,并说;“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单于号称“撑犁孤涂”也是“承上天之志”的意思。

匈奴很重视“天”这一尊神。

再如“殉牲”,即用马牛羊等牲陪葬。

对中原王朝来,陪葬品一般用手工品,比如武器,战马,陶器等,这都很正常。但问题是墓地规模,定居农耕的墓地是固定的,能挖出的概率较大。游牧是移动的,大规模集体墓地是不可能的,后世能找到的概率不大。

但后世还就是能找到匈奴民族的墓地,如“桃红巴拉匈奴墓”等,这应该与匈奴南附后有关。

祠兵

《汉书》;“贰师在匈奴岁余,卫律害其宠,会母阏氏病,律饬胡巫言先单于怒,曰:“胡故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今何故不用?”于是收贰师,贰师骂曰:“我死必灭匈奴!”遂屠贰师以祠。”

“祠兵”就是为求战争胜利而进行的巫术,一般是“杀牲”让士卒大吃一顿,次日再开战。也有用于“祭旗”的形式杀人,如李广利就被祠兵了。

匈奴以战争立国,还有“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的记载,现实原因就是利用月光的光照进攻,无月光时,天黑不容易找到路。若用巫解释,就是巫术,匈奴人相信这样会取得胜利。

还有“白登之围”时,“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匈奴以马的颜色分为四阵,便于指挥的同时,也是一种巫术,“萨满巫人以四种颜色,青,赤,白,黑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匈奴希望借助四方诸神,打赢战争。

除上述习俗外,匈奴的婚姻观也不同于中原,即收继婚大为流行,这里有匈奴人力资源不足的原因。

0 阅读:70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