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得知另一半背叛后难受痛苦,该怎么走出这个阶段?关键是做对这件事!

遭遇背叛后的感受很复杂:不是单纯的愤怒,也不是简单的悲伤,更像是世界颠倒的失重感。你所熟悉的生活突然变得陌生,你以为枕边

遭遇背叛后的感受很复杂:不是单纯的愤怒,也不是简单的悲伤,更像是世界颠倒的失重感。你所熟悉的生活突然变得陌生,你以为枕边人能成为你的依靠,却背刺了你最重最狠的一刀……

你想哭,却连眼泪都流不出来;

你想质问,却又害怕听到更残忍的答案。

或许白天你还能维持表面安好,可夜晚一闭眼,脑子就开始止不住地胡思乱想:

出轨到底什么开始的?是,某一天的迟归?某天起莫名的冷淡?还是老公忽然不断低头查看的手机信息?

你无法控制自己去怀疑过往的每一个瞬间,当男人拥抱你的时候,是真的爱你,还是心里想着另一个女人?

刚刚得知老公出轨时,你的整个人陷入了这样的撕裂与混乱。

到底该怎样度过这个痛苦难受的阶段?

答案或许出乎意料。

不要再把痛苦当作你的敌人。

当你狼狈地逃离,痛苦会追着你跑,把你赶得满地乱爬;

可若是你停止对抗,转头迎上去,用主人的姿态去解读审视,痛苦反而会成为你的助力。

当然,我理解绝大多数人在这个阶段的第一反应是想要逃离自己的感受。

得知遭到背叛后,向你瞬间袭来的痛苦仿佛具有毁灭性,像黑洞一样吞噬着你对爱情的信念,对忠诚的期待,对你们俩之间未来的构想……

你的本能反应当然是抵抗。

像看待入侵家园的敌人一样,你调动起全部防御机制试图将背叛的痛苦驱逐出自己的心,用愤怒,用泪水,甚至是用酒精或是购物和疯狂工作等方式来构筑壁垒,期望将痛苦隔绝在外,至少暂时麻痹刺痛。

可是,与自身痛苦的对抗是你注定会输掉的战争,因为对手正是你的内在的一部分。

你的感受不是入侵者,只是自身心理系统在巨变之下的自然应激反应。

将痛苦视为敌人,意味着你的内在被割裂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看似理智的“自我”,另一边则是被放逐屏蔽、被你认为不该存在的“感受”。

割裂在短期内确实让你产生假性稳定,你能像往常一样起床,工作,社交,维持着表面上生活的正常运转。可这样的和平假象极其脆弱且代价高昂,被放逐的感受从未真正消失,它们是创伤在神经系统里留下的烙印,随时在找机会反击,把你的平静外表破坏得粉碎。

这样的内耗不仅会大量消耗你的心理能量,更让你在遭受背叛的痛苦本身之外,又背负上一层因无法摆脱痛苦而产生的挫败与自我怀疑。

同时,你本来可以从感受中获取的信息也被一并埋葬,其中很可能就隐藏着能带你走出痛苦的契机。

不要把痛苦当敌人,要把它当成为你而来的信使。

别误会,这样说不是要美化苦难,或为出轨者造成的伤害找借口,只是请你从对抗转向问询。对痛苦的问询不是空洞的自责,是带着理性与同情的观察,是要求你思考:

此时此刻,我内心中哪些关于自己、关于关系的信念需要更新?

过去哪些对关系和对伴侣的看法只是我的想象,并不符合现实?

现在的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真有那么大威胁,还是我可以处理?

……

当你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痛苦就不再是神秘无常、张牙舞爪的“怪物”,有了可以辨识的轮廓,可以被拆解分析的特征,把不可逾越的高山变成一块块的小石子,你就会发现,这些其实是你能面对,也能跨越的挫折。

当然,成为痛苦的解读者,不意味着痛苦会消失,它依然会来访,仍会泛起刺痛,但你与自身感受的关系已然改变。

从此,你在痛苦中得到的不只有煎熬,还有关于自己的深层讯息,以及对未来关系与自我的全新理解。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痛苦本身,是自身与痛苦之间的敌对态势。

当你愿意不再把自身感受视为外敌,承认它是内在的一部分,你才能将其整合为助力于自身的经验,洞察与力量。

与自己的感受站在同一阵线,你就不会输。

不过说归说,即便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人依然会感到无从着手。

那么,到底要怎样解读这一位特殊的“信使”带来的信息呢?

第一步,就是为痛苦进行准确命名,把它们的名字分别大声叫出来。

不压抑也不否认,我想邀请你以前所未有的专注和诚实,去贴近自身的感受。

刚刚得知遭到背叛,你当然痛苦又难受,但这样的词过于笼统,既描述不了你的心理结构,也不能帮助你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难受”只是一层外壳,遮住了内部更复杂的情绪组成。准确命名自身感受的过程,就是拆开这位信使投递的包裹,查看其中到底装了什么。

你所命名的感受越是精准,就越能看清自己的情绪,从而破开混乱与迷茫,找回自身主体性。

坐下来,拿起纸笔,把在心里飘来飘去的混沌感受,用词语的锚将它们定住。

写下来的过程本身,就是你与内在对话的机会。

当你把感受落在纸面,情绪的形状就变得可见;可见,就能被解读。

无需在意语句是否优雅,也不用急着做出种种诠释,关键是让原本难以形容、说不出口的感觉被清晰看见。

让你从被情绪压倒的受害者,变为掌控自身状态的主体。

最容易被辨认的感受,是愤怒。

恨那个背叛自己的男人,控制不住向他怒吼,把东西狠狠摔在地上……怒火在一瞬间被点燃,顺着神经在整个身体里燃烧。

不过,不要只把愤怒解读为攻击性反应,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结构:它在说什么,指向什么,试图保护什么。

愤怒是底线被践踏的警报。亲密意味着信任与脆弱,可开放难免伴随着高风险。你允许另一半走近你,与你共享人生,对方却选择破坏这样深度的信任。愤怒在试着告诉你:这件事损害了你的尊严,伤害了你对关系的期待。愤怒并非冲动或不理智,是你在卫护理应被伴侣所尊重的自己。

愤怒也是对脆弱感的遮掩。让你在一片混乱中拥有了某种“力量”感,把你从深渊般的崩塌感里拉出来,让你至少有“我还能反击”、“事情尚且在我掌控之中”的感觉,在脆弱即将吞没你之前,为自己撑起临时堡垒。

愤怒越强烈,也意味着你越在意关系本身。因此愤怒也是亲密关系中价值的证明,它说明你真的爱过,投入过,相信过。

理解愤怒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你沉浸其中,越能理解愤怒背后的逻辑,你就越不容易被怒火焚烧殆尽,而能够让它成为你的燃料与动力。

在愤怒的火焰背后,还有一股更深沉冰冷的暗流,那就是悲伤。

你在为你曾深信不疑、以为无比了解的“他”的消失而悲伤,你总觉得眼前的仿佛是个陌生人,不再是你记忆中的男人;

你也在为你们共同构建的甜蜜过往而悲伤,曾视为珍宝的回忆如今都被蒙上了谎言的阴影;

你更在为曾共同规划的未来的幻灭而悲伤,你一度以为你们会走到最后,白头偕老,如今却不敢确定你们的结局;

……

允许自己充分感受多维度的悲伤,就是在向过往做郑重的告别,也是疗愈过程里不可或缺的仪式。

紧随悲伤而来的,还有无孔不入的恐惧。

当你的现实世界被彻底颠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怎么可能不害怕?

你内心的或许是对生存的恐惧:如果离开他,我一个人能应付生活的大事小事吗?我的经济能力够不够养活自己,生活质量会不会下降?孩子们还能好好长大吗?

还可能是对孤独的恐惧:我还能再爱上别人吗?还会有人接受这样的我吗?我会不会就此孤独终老,每天夜里一个人孤零零睡在床上,胆战心惊?

许多人还会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恐惧:我以为绝不会背叛的男人却出轨了,我的判断力是不是存在严重问题?我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了,甚至无法相信我自己……

如果不看清自己的恐惧,你便很可能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畏缩不前,屈服于对方不平等的要求。

而如果你读懂了恐惧带来的预警,明白你是需要建立新的内在与外在支持体系,盘点自己拥有的资源,去寻求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的帮助,无论你将做出怎样的决定,都能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做完了这些,在你对自己的感受进行准确命名后,你得到的不只是关于“我感受到什么”的知识,还激活了疗愈的关键能力,你的“观察性自我”。

在经受创伤的初期,我们最普遍的体验是“融合”,你的自我意识与当下最强烈的情绪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你不会说“我感觉到毁灭性的悲伤”,你直接说“我完了,我被毁了”;

你不会说“我正在体验强烈的愤怒”,你会说“我恨他,我要疯了!”;

……

融合状态下,你就是情绪的洪流,你也是风暴的一部分。

情绪不再是你内在体验的一部分,反而劫持了你的全部体验,让你只剩下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反应。一旦被完全吞没,你就会丧失观察、分析和选择以及行动等至关重要的能力,失去了生命的主动权。

命名情绪的过程则是把你从情绪中心抽离出来,让你站回更高的视角,去看见情绪,但不被情绪控制。

你的情绪和想法好比是天气,但你是那片不会被飓风撕裂的天空。

天气可以极端暴烈,一日数变,但从来无法撕裂天空本身。

天空永远在那里,广阔完整,能容纳变化。

观察性自我,就是让你在风暴中仍能看得见天空的自我意识。

当你的这份意识被激活后,你会发现三个重要变化:

第一,你不再被痛苦和难受所淹没。

你能够说出自己在经历什么,以对自身慈悲的好奇心去观察自己的情绪。

看到愤怒如何在你的胸口燃起热流,悲伤如何让你的喉咙哽咽,恐惧如何让你的四肢冰冷……你感受到情绪升起,达到顶峰,也看见情绪在你的注视下自然衰减,最终如潮水般退去。

第二,你拥有了选择回应的自由。

被情绪绑架时,你只能跟着它的方向走,被焦虑与恐惧所驱动,干出许多之后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但现在,你能停下来问自己:

“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此刻的想法是事实,还是灾难化幻想?”

“眼下的冲动是我的真实需求,还是焦虑在影响我?”

观察性自我让你重获把控人生的能力,从情绪驱动的自动化模式中脱离出来。

第三,你开始对自己的复杂性宽容以对。

愤怒与软弱可以同时存在,想离开与舍不得能够共存,想质问与想逃避混在一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能容纳矛盾,而非被撕裂。

你理解这不是情绪的混乱,不是不合理,只是生活复杂性的体现。

最终你会发现,你不需要去征服痛苦,只需要去理解自己。

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