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机构是如何设立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职能是什么?

寒香文史 2023-02-17 14:04:01

汉代舞蹈并非独立发展,而是归属依附于专门的职能机构,这一专门的职能机构被称之为“乐府”。所谓的“乐府”,主要用来称谓古代音乐官署。但是,该名称又不仅限于官署名,它还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的样式而存在,就后者而言,“乐府”集音乐性、文学性和舞蹈性于一身。由此可见,“乐府”最原始的含义应是一种综合艺术创作活动。

乐府一词含义较广,既可以指文艺管理机构,也可以指以其为核心纽带的特定的文艺创作样式和创作活动。所说的乐府,主要是就其承担的艺术共同体的组织、管理、教化职能而说的。了解汉代乐府在汉代舞蹈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先理清楚乐府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历史。

一、乐府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一)乐府的设立

从史实看,秦朝便已设置太乐和乐府。太乐属奉常辖制,主要负责整理和演奏古时雅乐,用于祭祀和礼仪场合。乐府属少府辖制,主要负责搜集和改编现时俗乐,以供帝王欣赏和消遣。1976年在秦始皇陵出土了一件有错金篆书铭文“乐府”的钟,说明秦时的确已有了管理乐舞的重要机构。

秦代皇帝对雅乐不太感兴趣,而对“郑卫”之声偏爱有加,这也并不奇怪。从《诗经》看,各地民歌风格确有不同。中原地区文化相对发达,而关中之土相对落后,秦始皇之所以搜罗六国乐工歌女以充后宫,其实也说明了战国时期的一种时尚,即庄严肃穆的雅乐不如婉转时新的小调受人欢迎。

秦始皇将各地乐舞引入秦都,使咸阳一时艺术气氛浓厚,无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交汇和时尚。他还销天下兵器,罢讲武之礼,提倡角抵杂耍,将民间流传甚久的艺术样式引进宫廷,这样便减弱了武技的实用色彩而增加了戏乐玩赏的内容。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召集国内杂技、歌舞的表演者于甘泉宫,进行了规模空前的一次表演。当时的节目内容已十分丰富,而戏乐的成分占主要因素,以致秦二世沉湎其间迷不知返。这固然反映了秦二世荒淫无度的一面,但表演艺术由于君主的趣味而得以进步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西汉乐府的兴盛

汉武帝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好转,特别是因为中外交往活跃,乐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武帝对于匈奴的讨伐,少数民族特有音乐舞蹈迎来了传播的一个契机,这些音乐舞蹈进入中原,引起了达官显贵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与“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策略相契合,制礼作乐也被纳入统治者的考量范围之内,成为应有的统治设施,乐府之制便随之而设。武帝时代的乐府,据称备员有829人,并设有令、音监、游檄等各级官吏。

乐府机构中的乐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舞蹈演员、百戏演员、鼓者、伴奏者以及专门负责修理乐器的人员。整个西汉时期各种大规模的表演活动,便是由乐工众多的乐府机构来负责。

(三)汉哀帝罢乐府

乐府设立了百年左右,到哀帝刘欣时遭遇贬斥。哀帝不喜音乐,尤其不好民歌俗乐,称之为“郑卫之声”。偏偏当时朝野上下“郑卫之声”蔚然成风,外家贵戚“至与人主争女乐”,因此哀帝为使朝廷率先垂范,毅然采取了罢乐府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针对民间俗乐的,其虽然对遏制社会不良风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对汉代乐舞发展特别是舞蹈的发展造成了创伤。目前来看,流传下来的乐府歌舞不论是贵族舞蹈还是民间舞蹈,仍多为哀帝以后作品。

(四)东汉乐府的发展

乐府机构是否在东汉时期得以恢复,在历史上已找不到明确的记载。但统治阶级确对歌舞相当重视。光武帝时制有云翘舞、育命舞;明帝把大乐分为大予乐、雅颂乐、黄门鼓吹、短箫饶歌等四部分;章帝元和三年,制燕射歌等,说明乐府歌舞仍然向前发展。同时,统治阶级出于种种目的,也继续遵循前例访听民间歌谣。

那些曾在哀帝年间被罢的演奏各地俗乐的乐师本就都是由民间各地征集来的,被罢后自然又重新回到民间,继续创作和记录俗乐民歌,乐府诗得以继续向前发展。汉代以后,虽然采集诗歌和歌舞的制度没有了,乐府机关的设置却保留了下来。两汉时期的乐府民间歌辞有些还在继续演唱、使用,六朝有些总集就专收录这些歌辞,如沈约著《宋书》中的《乐志》一章就收入了大量的汉代乐府诗。

二、汉代乐府的职能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乐府机构的设立,西汉初期已经出现了负责歌舞表演的专职人员,即乐府令,但还没有具体的行政部门,惠帝年间虽然已经有了乐府机构,但其职责有限,规模较小。

汉武帝在原有乐府机构的基础上,招揽人才,进一步扩大了乐府机构的职责。可见,武帝之前,汉朝统治者并没有重视郊祀仪式,文帝景帝时期甚至出现了礼官失业在家的情况,而且文景时期整个汉王朝的礼乐建设并不完备,仅仅继承了前代的礼乐传统。到了武帝时期,汉武帝十分重视国家的礼乐制度。

为了规范郊祀仪式,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的职能和规模。由此可见,武帝之前,民间在祭祀活动中常常有娱神的鼓乐舞,但国家层面的礼乐仪式却缺少了郊祀乐舞。于是汉武帝特意扩建乐府机构,其目的便在于改善国家的郊祀制度。

(一)国家郊祀乐舞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关于乐府部门中官员任职的详细记载,西汉时期少府负责管理乐府。在乐府机构中,负责整个机构管理的是乐府令,乐府令配有副职乐府丞,乐府丞负责帮助乐府令处理机构中的各项工作,协助乐府令的日常工作。

武帝时期,乐府机构中出现了新的官职:协律都尉,由李延年担任此职位。这个官职设立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建设郊祀乐舞的需要;二则是因为李延年是武帝后期宠妃李夫人的亲哥哥,是武帝对李家的恩赏。囱在乐府其他属员之中,“夜颂员”和“采诗员”很有代表性,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夜颂员的主要职责在于在夜晚时候进行歌唱,通过歌曲内容向人们传达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使人们摒弃心中的邪念,保持善良淳朴的心灵,夜颂员的设立表明了乐府机构具有教化人性的功用。采诗员的主要职责在于收集整理民间出现的俗乐民歌,设立这个职位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后世保存下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后世的歌舞创作提供优秀的范例模本。

在秦朝,乐官被称作是“少府”或“太乐”,这两个官职分别归“少府”和“奉常”管理。少府主要服务于统治者,专门向统治者提供享乐歌舞;而太乐则主要负责宗庙祭祀时使用的乐舞,其最主要的职责在于在祭祀仪式上进行礼乐表演。汉代初期设立的乐府就是延续了秦朝的乐官制度,乐府归少府管理,主要服务对象是皇室贵族。

汉武帝即位后,因他本身就爱好歌舞娱乐,重视礼乐制度,所以他格外重视礼乐歌舞的建设。武帝不仅仅扩充了乐府的规模,还增加了乐府的职责,乐府开始负责民间采风、宴饮娱乐以及祭祀歌舞等工作,其中乐府机构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郊祀乐舞。

对乐府发展影响最大的帝王除了汉武帝,还有汉哀帝。哀帝虽然废除了乐府机构,但对作为祭祀的舞乐以及地方乐种有所保留,注重舞乐的实用性,严格限制其娱乐性。武帝扩大乐府规模时的初衷在于使乐府负责管理郊祀乐舞,这也是乐府机构存在最重要的职责,因此哀帝时期的“省乐府”也以管理郊祀乐舞为主要职责。

(二) 节气的确定

节气的确定也是由乐府机构负责。乐府机构中设有能够根据乐器在不同季节声音的不同而确定夏至和冬至的人员一一“听工”。在汉朝,南北郊拜仪式往往就是在夏至和冬至这两天来进行,因此,听工对节气的判断就十分重要。

据史料记载,从孝文帝开始,就有在冬至日祭祀“泰一”、夏至日祭祀“地祇”的传统,这一传统一直被后世沿用。夏至冬至的确定除了使郊拜仪式有了确切日期外,还是汉朝历律及音律确定的重要标准,西汉太初历的设定便是根据冬至日来确定的。

(三) 乐器的监制

乐府机构的另一主要职责在于监制乐器的生产。西汉建立之初,乐府机构的规模还很小时,制造乐器就是其一重要职能;到了哀帝时期,治竽员职位也一同被罢黜,乐府承担的乐器监制的职能逐渐为考工所代替。

三、太乐及其职能

汉朝主要由太乐负责乐舞的管理。太乐并非自汉朝才开始设立,而是自秦朝便有的机构。汉代太乐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太乐令,需要注意的是,太乐中的官员社会地位要高于乐府中的官员,手中的权力也比乐府官员多。大胥既有行政上的事务,也负责教化工作。太乐令的职责与大胥的职责很相近,除了行政上负责管理各级人员外,太乐令还负责管理宗庙祭祀乐舞,其中也包括对传统雅乐的管理。另外,大乐令也有一定的教育职责。

太乐令作为太乐的最高官员,在其之下还有太乐丞等众多官职。哀帝时期,汉哀帝下令对太乐进行改革,一方面裁减太乐机构中的人数,另一方面对太乐的职能具体化,这时的太乐只负责管理宗庙祭祀的乐舞。虽然规模、职责被缩小,但因汉朝统治者一直就有重视宗庙礼乐的传统,因此太乐的地位仍十分重要。

通常来说,太乐机构具有的教化职责,并非指的是普普通通的音乐歌舞教育,而是具体指礼乐教化。“礼乐”之中的“乐”,也并非民间盛行的音乐歌舞娱乐形式,而是具有雅乐内涵的文化意义,太乐的教化职责就是培养人们的礼乐观念。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战略之后,儒家思想中的礼乐观念就被统治者所重视,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太乐教育的核心职责在于礼乐教化。

太乐在汉代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武帝设置乐府之前,太乐主要负责国家的各项乐舞事宜;武帝扩建乐府之后,太乐的职能被缩小;一直到哀帝时期,太乐的职能、规模被进一步缩小。

四、汉代乐府机构的作用与特点

汉代乐府机构的诞生及其作用的发挥,从属于汉承秦制、重新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背景下。由于秦帝国以法家严刑律法的统治策略为指导,焚书坑儒,实行武断直接的文化政策而最终走上向了灭亡,因此汉朝从中吸取教训,一向注重礼乐教化之功。

至汉武帝时,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并开始加强了封建礼乐的制定工作,因此乐府也就作为这一政策中的一环而得到重视。汉代天人相通的宗教精神和重视祭祀的文化传统为乐府地位的凸显提供了直接的前提。

汉武帝对乐府机构的另一个贡献是扩充了乐府规模,扩展了乐府职能,提升了乐府在国家礼乐管理官署中的地位。乐府中存在传统雅乐和地方乐两大体系。虽然它们在碰撞中相互融合,但之间的界线泾渭分明。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包含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坚实的经济基础、儒道思想、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成熟的乐府机构,这几方面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汉代社会图景。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独特的审美取向、审美追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

稳定的社会秩序为汉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辽阔的疆域使得汉代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也增强了汉朝人的民族自信心,使得他们在审美追求上足够开放和豁达,稳定的行政制度则为舞蹈艺术保证了稳定的消费群体,也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统一的审美追求。

汉朝的经济历经汉初的恢复和发展,在西汉中期便实现了繁荣,后虽因政治腐败、战争破坏有短暂的发展停滞,但因有前期的基础,总体还算富强,这为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汉武帝重新扩建了乐府机构,一方面增加了机构中乐工的人数,另一方面给予乐府机构更多的工作职责,这使得乐府机构成为汉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这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形成发展也是影响最为直接的。这几方面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来说是最为直接、最为独特的生存条件,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促使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绽放出别样的精彩和姿态。

0 阅读:44

寒香文史

简介:每天为您分享最热圈内八卦、娱乐明星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