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军打仗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情,士兵们需要忍受长途跋涉、艰苦的环境和战斗带来的压力。
然而有趣的是,即使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宋朝仍有专门的燕乐队伍,为士兵们提供娱乐服务。
那么,为何宋朝时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宋朝规模庞大的禁军队伍<◀】
公元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其后逐步结束了唐末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原又归于统一。
宋初统治者全盘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体系,在外忧和内患之间,两宋更为重视“防微杜渐”,特别注重对官僚集团的驾驭和监控。
鉴于梁、唐、晋、汉等四个朝代都是由节度使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由兵变起家的太祖赵匡胤对兵权控制特别重视。
在以戏剧性的方式“杯酒释兵权”后,宋太祖采用了“收其精兵”的政策,建立了庞大的禁军。
一半以上的禁军被置于天子脚下,这就使京畿一带的人口数量有了大幅攀升,后来兵额逐渐增加,禁军人数的比例也跟着增多。
大量的禁军驻扎于汴京与杭州等大都市,不但促进了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也是催生军队系统音乐机构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宋代军队中诸如钧容直、东西班等以演奏燕乐为职业的艺术团体的出现,是历史仅见的特殊现象。
由于鼓吹署乐工不足,每逢大礼、丧葬、警严都要从军队补充乐员,这些军士身份的乐员基本上都来自禁军各分支机构。
宋朝禁军掌控两个音乐机构--钧容直、东西班,他们一般都由“习乐者”或“善乐者”组成,经常活跃于宫廷活动、军中燕设等场合,这种禁军拥有音乐机构的现象在宋以外的其他王朝未曾出现。
禁军中音乐人才济济,在宫廷其他音乐机构乐员短缺的情况下,一般都从禁军中调取充用。
宋朝的禁军制度与军队燕乐勃兴的关系体现为:
宋朝的禁军制度导致了禁军数量激增,直接促进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也催生了催生军队系统音乐机构的诞生,进而为军队燕乐的兴起提供了大量音乐人才和消费群体。
那么,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军队的燕乐得到兴起?
【▶>军事战略上的消极与保守<◀】
吸取唐朝藩政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宋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的制度。
帅臣尽管平时有所统辖的部队,但战时皆由皇帝临时派遣,率兵出征,也就是说领军帅臣毫无调兵的权力。
宋人自己说:“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但这一体制的实施,从本质上形成了消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宋朝重文抑武,造成了文官当道,遇到敌人人侵时,宋统治集团中间的投降派、主和派往往占上风。
为了杜绝内乱,宋统治者采取内重外轻的策略,军队不用于抵抗敌人的侵略,而主要用于摧毁国内割据势力,平定各地农民起义与平时镇压人民群众,以至于军队毫无战斗力。
这也是宋朝有着当时邻国无可比拟的国力和经济,也有兵力和武器上的绝对优势,却先后在与辽、金、西夏、蒙古的战争中连连败北的原因。
宋朝统治者所采取的军事战略重点落在杜绝内乱,即集中了全国的兵权,对内形成威慑地方的格局,从根本上消除分裂割据的隐患,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这种相对消极与保守的军事战略,使军队长期处于无战可打的状态。
久而久之士卒们就滋生了萎靡享乐的情绪,这一部分人口直接成了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者之一,为军队燕乐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丰厚待遇也是原因之一,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尽管禁军队伍再危险,也有人想要进入。
【▶>禁军队伍丰厚的待遇<◀】
尽管宋代的疆域控制面积不及汉、唐、元、明、清等封建王朝,但宋朝却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时代。
在宋代的鼎盛时期,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五百万贯。
相比之下,明朝历时一百七十六年,总铸钱量仅为一千万贯,这进一步凸显了宋代在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的辉煌。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宋朝皇帝为了加强对官僚集团的驾驭和监控,不但给予丰厚的待遇,还鼓励他们奢靡的生活。
由此,社会华糜之风盛,享乐意识浓,赵宋王朝给予禁军的优厚待遇是历代少见的。
繁荣的发展格局为禁军系统获得丰厚待遇提供了经济基础,而这种优厚的待遇一方面吸引了大最生活困难的群众加入禁军的行列,造成禁军队伍激增。
另一方面使禁军士卒手上有了可供消费的足够的钱财,而瓦市勾栏则刚好为他们提供了消费场所。
与此同时,士卒们进入民间瓦市享受艺术慢慢就消磨了闹事情绪和反抗志气,而正是统治阶级所期盼的。
此外,士卒们在瓦市里享受艺术的同时也学习了不少艺术,正好也能满足统治者享乐的需要。
在宋朝,统治者对于士卒进人瓦市是鼓励的。
可见统治者给予禁军优厚待遇的政策,为军队燕乐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与市场条件。
【▶>农耕文明与程朱理学的影响<◀】
宋朝的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双重滋润,尤其是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就农耕文明来说,在更深层次上来看,中原地区的农耕社会注重定居安居的发展理念,而相对于以畜牧与狩猎为生的农耕民族,中国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则代代依赖游牧生活。
游牧民族经常过着游荡不定的生活方式,这促使他们频繁地向南劫掠,对中原的农耕民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等对北方草原的短暂远征行为。
古代中国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农耕文明的中原地区处于被动防御状态,而游牧民族则倾向采取攻势。
这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和平共处和安定发展的思想理念。
就儒家思想而言,孔子对战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宋朝提倡朱程理学。
朱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发展到最后成为严重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加上古代军事思想的左右。
《周易》是现存的第一部反映古代军事思想的著作,《周易》的军事思想首先是主张和平相处、恃强凌弱是可耻的,有浓烈的反战情绪。
慎战的思想在《周易》中受到反复的强调,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被称为“东方兵学鼻祖”的经典性军事著作。
孙子之中对战争抱着十分慎重的态度,他的“慎战”思想,几乎渗透了其《兵法》的所有篇章。
所以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共同养护形成的宋王朝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导致了经济与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备受异族人侵的政治格局。
具体而言,一方面受农耕文明及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影响,宋朝民众自上而下都倾向于安居乐业,由此导致了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市民文化勃兴的局面。
另一方面,受“慎战”思想的影响,宋朝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峙中一直处于劣势状态,在战争中连连失利,以称臣纳贡苟且安生。
但即使这样,宋朝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而且文化成就也是空前的,这同样跟中原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的影响息息相关。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也曾说:“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在宋代,燕乐队伍作为军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娱乐、文化传承和军队凝聚等多重功能。
尽管行军打仗的艰辛是不可避免的,但宋朝军队对于士兵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修养同样给予了重视。
通过专门的燕乐队伍提供的娱乐服务,士兵们不仅能够在军营中得到放松和解压,也能够培养文化修养、增强凝聚力,使整个军队充满了活力与朝气。
不过虽然北宋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却孱弱至极,属实有点对不起这燕乐的鼓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