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刘基:“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
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全天下更是没有可比拟的。如此高度的评价,着实值得我们品味一番。
杭州曾经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五代十国时候的吴越在此建都,南宋时也在这里建都。
(当时称为临安)作为古都杭州是极为短暂的,但是它美丽的城市都被人誉为人间天堂,影响却是很长很久的。
唐·白居易《余杭形胜》云,“余杭形盛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唐·顾非熊《杭州》:“郡郭绕江潰,人家近白云。晓涛临槛看,夜隔隔城闻。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杭州的历史悠久,自古便是鱼米之乡,百姓丰衣足食,又有钱塘江海船畅通,沿海贸易发达。
柳永赞它“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杭州不仅是“普天下锦绣乡”更是秀美景色美誉四海,以白居易命名的白堤,以苏轼笔下的西子湖,苏公堤,苏轼赞它“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上的采莲女,钱塘江的弄潮儿,拱宸桥的烟火人家,星汉灿烂里的白鹭翩翩,
正如陈德武所赞:”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这样的江南烟雨令人如痴如醉,
然而,你必须还要知道的是,杭州不仅是旅游赏景的好地方,而且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基地。
【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谁家的二大爷,三大娘都知道杭州钱塘江潮极为壮观。
在柳永之前,写海潮的作品极多。
唐·李白《横江词》云:“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宋初的潘阆也在《酒泉子》中说:“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城空,万面鼓声中。”这一诗一词写得极好。都是聚集在海潮上。
柳永的《望海潮》则视线更宽,他从杭州的历史地位、杭州的富庶繁荣、西湖的胜景、四时的风物、西湖的昼夜笙歌、湖中的人物,以及对孙何的祝愿等多方面描写观海潮的感觉,其场景多变、动静相融、人物共济,虚实相间的写作艺术,使这首《望海潮》词当时流传遐迩。
一连串的美文,一口气读下来,我感觉气都接不上了。
柳永笔下的杭州美得不可方物,于是引起了很大轰动。
据《西湖志》载:此词流传后,金朝之主亮闻之,慨然起投鞭渡江侵占杭州的思想。
他命画工潜入临安(杭州)画西湖之图,并把自己之像画入西湖吴山之巅的图之中,题其上曰:“万里车书盒会同,江南登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可见柳永的《望海潮》词影响多么之大,竟使金主亮连做梦都想与宋朝争夺杭州。
柳永这首《望海潮》不仅风靡当时,而且流传千古,使得人们从古至今更加热爱富饶美丽的杭州。
【2】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唐•白居易《杭州春望》
白居易十一二岁时,因兵乱曾到吴越避难,这时著名的诗人韦应物和房儒复在苏杭当刺史,两位刺史在任上的许多政绩和风流雅韵到处流传,使得年幼的白居易对他们羡慕不已。
他暗暗想着,将来有朝一日能到苏、杭任何一州当一任刺史,此生便满足了。
公元82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果真是当上了杭州刺史。从此与杭州结了不解之缘。
他爱杭州、爱杭州人民,领导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修建了护江堤,疏浚城中古井,修筑堤坝蓄水,得到后人敬仰。
尽管这首《杭州春望》在知名度上无法与《钱塘湖春行》和《忆江南》相媲美,但它却以全方位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杭州的独特韵味,令人赞叹不已。
清晨白居易登上了城外望海楼,观看着披着明丽的朝霞冉冉升起,再漫步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很是惬意。
夜幕降临,又可聆听涛声传入伍公庙,寻得柳色春意在秦楼楚馆。
杭州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秀美的山水之间,更在于其人文之美。
杭州的女子,兼具外在秀丽与内在聪慧,她们精心编织着柿蒂花纹的绫罗绸缎,匠心酿制出令人陶醉的梨花春酒。此外,城中酒楼林立,酒旗飘扬,繁华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乐天先生深陷于这般美景之中,流连忘返。他远眺西湖畔的孤山寺径,微风轻轻掠过草地,那绿意盎然的景象恰似少女裙摆随风轻盈摇曳,生动而迷人。
难怪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里有湖光山色,也有风土人情。
白居易对杭州建设很有贡献,对杭州人民很有感情。长庆四年(824)它离任杭州刺史时曾作《别州民》诗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杭州乡亲父老们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这份感情,差点赶上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于是直至白居易晚年,仍念念不忘:“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江南的烟雨,江南杭州的政绩,最忆是杭州。终究白居易实现了自己杭州梦,也做到自己心中认为的父母官,为世人留下了难忘的杭州一梦。
【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这是苏轼一生中这最纯粹的一首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在杭州任杭州通判。
当时王安石为挽救软弱挨打的局面,开始变法图强。苏轼虽赞成改革,但其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
因此,熙宁四年时,苏轼连续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由于见意见未被采纳,而又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请求外调。
通判是一个闲官职,并无多少职权和事情,所以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游遍杭州一带景色,常常流连陶醉于江南山水之间。
这是苏轼眼中的西湖,也是他心中的西湖。寥数语,便将西湖之美呈现出来。
这一日,和朋友泛舟湖上饮酒听曲,共赏西湖美景。
云淡风轻,阳光落在湖面上,放眼望去,水光潋滟,此时此景细细品味,发现自己原来是天底下最快活的人。
这时,天色突变,乌云密布,雨说来就来,哗哗地落在西湖上只见山雾笼着烟雨,烟雨缭绕,山色如蒙着一层薄纱,风姿绰约,若隐若现,眼中尽是“山色空蒙”。
苏轼一行人同在船上边饮酒边欣赏这难得的晴雨交错中的西湖景色,酒意盎然的苏轼大抵认为无论是晴也好,雨也罢,西湖总是这样令人心醉。
他将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那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一面,那水光潋滟是她艳丽的一面。
自然的景色中,难免也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这不也是新政的暴风雨说来就来吗?
卷入风雨中的他,用不久就会散去,眼前的西湖又平静如初,仿佛那风那雨不曾过来,但却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西湖美景。
而这泛舟西湖的美好时光,苏轼多年以后才能故地重温: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公元1089年,又一次历经被贬黄州洗礼后的苏轼,再度到杭州上任,这时候的西子早已物是人非,看见被杂草覆盖和淤泥堵塞的西湖,痛心万分。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苏轼岂能忍心,于是便留下了疏浚西湖、修建苏堤的千古功绩。
【4】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如果说钱塘江潮代表了杭州人的时代精神,那么北宋时期,林和靖的孤山,则象征了古人的文人风骨。
他的人格修为、诗词文章都达到了超凡脱俗的程度,在当时就被人们广泛赞誉,成为了那个时期的超级网红。
林逋本是杭州人,他置身于江南之乡,对宋朝廷饱受契丹侵犯的时期,因国家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事疲弱,连连战败和不战,产生了心灰意冷,决定在孤山结庐隐居下来。
他“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一生不娶不仕,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留下了“梅妻鹤子”的美名。
尽管其他花儿都凋零了,但梅花依然迎着寒风盛开,美丽动人,把小园的风光都占尽了。
它的影子稀疏地映在清澈的水中,清幽的芬芳在黄昏的月光下飘荡。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会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美丽,一定会为之倾倒。
幸亏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也不用举着金杯喝酒来欣赏它了。
一株山乡小院中的梅花,赞美在众芳摇落百花凋谢的寒冬,只有梅花傲然开放。尤其是领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的高洁典雅描写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
梅花洁白,寄寓人的坚贞,和靖先生笔下的梅花其实也是他自己。
【5】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诗《题临安邸》
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宋高宗赵构移都临安(杭州)后,其基本国策是屈辱退让,苟且偷安。朝廷不思收复北宋失地,却沉迷于杭州“安乐窝”之中。并建明堂,修宫殿楼阁壮大帝王之居。
一些达官显贵,富商大贾相继经营宅第,争豪斗富,引起了无数人的愤怒。
杭州上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
这么好的地方,却被人占有,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诗人抓住华丽的楼台,糜曼的歌舞,沉迷的游玩,这三个典型的乐不思蜀、忘记国耻的表现,揭露了统治者腐败的本质。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宋当权者,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爱国人士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此“墙头诗”就是这种愤怒心情的代表作。
此诗意蕴深刻、暗含抨击,虽不作谩骂语、但愤慨极深,讽讥极重!
宋朝词人文及翁《贺新郎·西湖》有诗句云:”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那些当官的士大夫,不问国事,却学林逋隐居观梅,忘怀国事,寄情于山水,并以此相标榜。
如此情状,天下大事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此词同林升此诗意境相同,当然,文及翁有没有讽刺林逋我不确定,我知道的林和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爱国人士,只是对朝廷心死莫大于哀。
【6】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明·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
欧阳修有诗云:”东南地秀绝,山水澄清光。余杭几万家,日夕焚清香。“
王安石有诗云:”游观须知此地佳,纷纷人物敌京华。林峦腊雪千家水,城郭春风二月花。“
他们无不赞叹着杭州的美,杭州除了有风花雪月,有烟雨朦胧,还有血洒西湖。
明朝兵部尚书张煌言,是浙江鄞县人,清兵入关后,他长期坚持抗清斗争,不屈不服,直至壮烈牺牲。
国亡家破之际我能到哪去呢?西子湖畔有我的榜样。
(于谦和岳飞的墓都在西湖边))于忠肃(于谦)的功绩可与日月同辉;
岳武穆曾经保住了宋朝半壁江山,朝廷给他在西湖边建了祠庙。
很惭愧我抗清复明大业未成,日无寸功,却想和这两位葬在一起。
我凭借一颗赤诚之心,想在西子湖畔有一处我的安息之地。
以后有那么一天,在很多素车白马赶到浙东来向我吊丧的路上,东海将会掀起愤怒的狂涛,那怒涛难道一定是伍子胥吗?
张煌言被清兵俘押杭州,途经鄞县所作,作者此去杭州,决心向民族英雄岳飞和于谦学习,从容赴死,埋骨西湖的壮烈情怀,充分体现了这位抗清英雄忠于国家和民族,视死如归的高风壮节。
“壮志饥餐胡虏血”的岳飞祠、“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于谦墓、还有“热血甘洒革命花”的秋瑾坟,无不激励着人们的爱国热心、报国情怀和献身壮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