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乾隆得了什么病去世的?压根就没病,临终前他还在筹备九十大寿

公元 1799 年正月初二,紫禁城的雪还未完全消融,檐角的琉璃瓦在微弱晨光中泛着清冷的光泽。这一天,89 岁的乾隆皇帝像

公元 1799 年正月初二,紫禁城的雪还未完全消融,檐角的琉璃瓦在微弱晨光中泛着清冷的光泽。这一天,89 岁的乾隆皇帝像往常一样开启了他的日程,没人能料到,这竟是他生命的最后 24 小时。

若不是次日辰时那突如其来的寂静,所有人都会以为这位太上皇还能安稳筹备即将到来的九十大寿,谁又能将眼前这个饮食如常、批阅奏折的老人,与 “临终” 二字联系起来呢?

天还未亮透,养心殿内已燃起暖炉,太医院的御医按照惯例,将一碗温热的 “生脉饮” 呈到乾隆面前。这碗由上等人参、麦冬、五味子精心调配的滋补汤药,早已成为乾隆清晨不可或缺的 “养生茶”。

据太医院留存的药案记载,从当年十二月初一开始,乾隆便每日服用此方,截至正月初二,已连续服用 359 次,单是人参的用量就达到了 “三十七两九钱”。

他接过药碗,缓缓饮下,动作从容不迫,随后特意吩咐太监将工部刚送来的万寿寿匾样稿呈上来。那是为九十大寿宴精心准备的匾额,红底金纹的绢布上,“万寿无疆” 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乾隆仔细端详片刻,用朱笔在样稿边缘圈出两处,写下 “再精致” 三个字,语气里满是对寿宴筹备的重视,丝毫看不出身体有任何异样。

临近午时,御膳房按照乾隆一贯的饮食喜好,端上了简单却精致的午膳:一盏燕窝羹澄澈透亮,漂浮着少许桂花;一碗粟米粥熬得软糯绵密,散发着淡淡的米香;还有半碟炖鹿筋,色泽温润,入口即化。

从《御膳房档案》中能清晰看到,乾隆这顿饭吃得十分尽兴,甚至特意夸赞御厨 “软烂适口”。要知道,这位皇帝向来注重节食养生,即便在佳节之时,每顿饭也不过七八样菜,且多以粗粮、滋补食材为主,从不多吃一口肥腻之物。

他常对身边人说:“饮食有度,方能养身固本。” 数十年如一日的饮食自律,让他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和稳健的身形。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乾隆批阅奏折的案几上。他没有像寻常老人那般午后休憩,而是拿起一份关于九十大寿仪式的奏折,逐字逐句仔细审阅。

奏折上详细记录了大朝会的流程:从王公贝勒的朝贺顺序,到各国使节的接待礼仪,再到内务府拟好的寿礼清单 —— 金寿桃摆件、玉制寿佛、织金寿字缎匹等,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乾隆一边看,一边用朱笔在奏折上圈点,最终在末尾写下 “务合朴雅” 四个字,叮嘱内务府切勿铺张,要贴合节俭之风。此时的他,眼神锐利,思维清晰,批复奏折时条理分明,与壮年时期处理朝政的状态相差无几,谁能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批阅政务。

夜幕降临,紫禁城渐渐沉寂下来,但养心殿内依旧灯火通明。乾隆并未歇息,而是叫来侍从,仔细交代第二天要用的香料与衣物。

他深知九十大寿关乎皇家颜面,整个清朝的礼仪班子早已忙碌起来:太和殿内,工匠们正有条不紊地布置寿宴场地,红色的绸缎挂满梁柱;乾清宫内墙,一面绣着 “万寿无疆” 的巨大寿屏已然竖起,金线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乾隆甚至特意让人去查询次日的天气,反复叮嘱道:“风大则旗角不挺,寿宴当日务必保证仪式庄重。” 这些细节,在随后内务府整理的清单中都有明确记载,而从太监的值守记录来看,乾隆当晚既没有喊过头晕胸闷,也无需他人搀扶,言行举止与平日毫无二致。

然而,谁也没料到,死亡会来得如此突然。正月初三辰时,太监如往常一样端着 “生脉饮” 走进养心殿,刚将药碗递到乾隆手中,便见他眼神突然模糊,手中的药碗滑落,药汤洒了一地,嘴角还残留着未咽下的药汁。

太监惊慌失措地上前搀扶,却发现乾隆呼吸已然停止,身体软软地靠在椅背上,没有一丝挣扎的迹象。宫里人起初以为皇帝只是 “打盹”,直到太医匆忙赶来,诊脉后摇头叹息,众人这才明白,这位 89 岁的太上皇,竟已溘然长逝。

乾隆的突然离世,让整个紫禁城陷入混乱,也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他前一天还好好的,为何会突然死亡?史书中对此记载得十分含蓄,仅以 “年老气衰” 四字一笔带过;而太医院给出的诊断 “心气不足,神气恍惚”,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 这究竟是病,还是单纯的衰老?

要解开这个谜团,首先得从乾隆常喝的 “生脉饮” 说起。这款汤药并非治疗急症的药物,而是太医院为他量身定制的 “日常养命” 保养品,主要功效是补气提神、预防身体虚脱。

从乾隆去世前的状态来看,他能正常饮食、批阅奏折、安排事务,说明身体各项机能并未出现严重衰退,服用 “生脉饮” 更多是为了维持身体的 “稳态”,而非治疗某种疾病。

真正的问题,或许藏在太医院对乾隆死因的另一段描述中:“夜间少寐,心气不足,神气不收”。用中医的说法,这其实是 “真阳衰竭” 的表现,就像一盏即将燃尽的油灯,灯油慢慢耗尽,火焰便会骤然熄灭。

乾隆去世前,既没有出现体温异常、呕吐、抽搐等急症症状,死后身体也软而不僵、面色如常,这些都是典型的 “气绝而亡” 特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与常见的 “猝死” 截然不同 —— 猝死往往伴随着心梗、脑出血等器质性损伤,会有胸闷、晕厥等前兆,但乾隆的病历中,既没有相关的病理记录,身边的御医和太监也从未观察到他有任何不适,死亡来得悄无声息,让人毫无防备。

深入探究便会发现,乾隆几十年如一日的

“精致自控”,或许也是导致他突然离世的原因之一。

从年轻时期开始,他就保持着极其规律的生活: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晚上九点按时就寝,中间从不午睡,还会沿着紫禁城的中轴线走上两圈,活动筋骨。

饮食上更是严苛,长期以清淡为主,极少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精神上,即便退位成为太上皇,他也始终关注朝政,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这种高度自律的生活方式,虽然让他得以长寿,但也让身体长期处于一种“紧绷”的稳态中,一旦身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气机出现松懈,就很容易引发“神气散乱”,且毫无预警。

而那碗“生脉饮”,此刻更像是一根细细的“吊命线”。

乾隆依靠它补气提神,维持着一种“接近但不越线”的生命状态,看似健康如常,实则身体早已处于极度脆弱的边缘。

这根“线”支撑了他数十日,可当它突然断裂时,身体连一丝一毫的预警都无法给出,最终导致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死亡。

回顾乾隆的一生,他对“长寿”的追求从未停止,且极具计划性,仿佛将“活得久”当成了一项需要精心经营的工程。

在饮食上,他对粗粮和滋补食材的偏爱达到了极致,《御膳房档案》中随处可见粟米、红豆、薏仁、山药、百合、银耳等食材的记录,大鱼大肉几乎从未出现在他的正餐中,即便在春节、冬至等重要节日,也只是象征性地夹几筷子。

在养生观念上,他坚决抵制丹药,当年太医院曾建议他服用所谓的“千年黄精丸”,声称能延年益寿,他听后当即驳回,严肃地说:“朕不靠物,靠身心。”

这份清醒,在追求长生的古代帝王中,实属罕见。

更令人唏嘘的是,乾隆对“死亡”也有着自己的安排。

他深知自己已活得足够长久,也希望能以一种体面的方式落幕。

86岁那年,他主动选择退位,将皇位传给嘉庆,自己退居幕后成为太上皇。

但他并未完全放权,而是秉持着“远看不插手,近事常掌握”的原则,依旧默默关注着朝堂局势。

他精心筹备九十大寿,从寿礼的挑选到宴饮的流程,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过目,满心期待着能在寿宴上接受百官朝贺,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最终没能等到那一天,死在了寿宴筹备的途中,没能吃上象征长寿的寿桃,也没能坐上寿宴上那把象征至高荣誉的宝座。

乾隆的最后一天,是如此矛盾又真实:他像一位精通养生之道的大师,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可死亡降临时,却又像一个仓促画上的标点符号,毫无预兆地终结了他长达89年的人生。

他的死因,或许永远无法用现代医学完全解释清楚,但那段关于生命、养生与死亡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引人深思。

评论列表

王雨
王雨 2
2025-09-10 20:55
被嘉靖帝的无能气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