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一件事,就可以很容易看清一个人的三观。
最近郑智化上了热搜,起因其实很简单,郑智化急着上飞机,遇到了平台对不上机舱门,所以抱怨了几句,说出了时下流行的网络词“连滚带爬”。
一开始这件事是得到了人们广泛的理解的,毕竟一个60多岁的人,腿脚又不方便,遇到了这种问题,抱怨几句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但监控出来后,很多人看到郑智化并没有“连滚带爬”,甚至是被工作人员客客气气地“搀扶”进了机舱,这个时候,人们的态度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这一转变甚至到了郑智化反过来道歉的地步。
我看到这一幕,只觉得又好笑,又悲哀。

很多人抓住郑智化帖子中的“漏洞”,说郑智化根本没有“连滚带爬”,这句好比我们去一家餐饮店吃饭,说难吃死了一样,这只是形容词,结果却成了广大网友口中的“罪证”。
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就看他如何评价郑智化。
最近几年我真的越来越发现一个趋势,或者说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去警惕,那就是整个社会层面的共情、同理甚至是道德善良,正在慢慢丢失,很多人就像变成了一台无情的“机器”,在评价各种事件的时候,往往会变成一个高度理性的机器,极其客观公正,仿佛自己不是人类一样。
这正印证了那句话,事情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你只会说“风凉话”。
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评论,大意是博主讲述自己的某某亲戚在国外可能被“电诈”了,回不来。结果评论区里一大群人阴阳怪气,“活该,谁让他出去的,自己要出去,能怪谁?天天反诈,还要上当”。
我看到这种评论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当事人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那么他还会如此冷血吗?
一想到这里,我就冷汗直流,毕竟这样的人往往最可怕。
郑智化事件也是一样的,一个65岁的年纪,双腿不便,因为平台对不上机舱,抱怨了几句,结果就被网暴道歉,我在想,这些网暴他的人,如果是自己那腿脚不便的父亲、朋友、妻儿也遭遇了类似的事情,他们是否还骂的出来?
如果这样的人是我的朋友,我肯定会三思三思再三思,有一天我如果也陷入到类似的“窘境”的时候,他会不会也在背地里,甚至是当面骂我。
不宽慰也罢,但很多人还善于递刀子给你。
残疾人这个事情,其实我自己早就深有体会,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郑智化。
2020年的时候,我自己就因为车祸大腿股骨骨折,最终住院手术安装了钢钉,九天之后才出院。然后就是漫长的修养,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差不多使用了半年的拐杖。
那段时间里,我才慢慢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出门,到底有多么困难。
我恰恰还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所以在拄拐杖期间,我没少往外面跑,甚至去过的场合也超出许多人的预料,例如酒店、小酒馆、商场、KTV。
其中最社死的应该就是小酒馆了,每次和朋友去,不管是进门还是去厕所,亦或是最后离开,都非常社死,尤其是上厕所,以至于我要等到朋友一起,毕竟地面湿滑,另一个就是的确几乎没有人会拄拐杖出现在小酒馆,至少我自己就从未见过。
那半年,对我来说社死是一回事,毕竟出门的时间多了,自己也就慢慢习惯了。但社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外界,毕竟残障人士出门,是需要融入外界的。
而外界给我的反馈是怎样的呢?
现在回想起来就四个字“无所适从”。

在我半年的拄拐生涯里,我去过的几乎任何地方,不管是餐厅、酒馆亦或是娱乐场所,他们对我这种拄着拐杖来的顾客,最大的反应就是“无所适从”。
似乎在他们的概念里,残障人士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这种,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些场合。
当然,这肯定不是他们的本意,而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他们几乎就没有遇到过这种残障人士,因为没有经验,没有实际案例,所以“无所适从”。
我还记得,我拄拐杖那段期间,还特意搜了一下我国有多少残障人士,答案是8500万人左右,这也意味着,不说十个人里有一个,至少满大街至少应该有几个。
但结果是,这么多年,我在外面几乎没有见过这些“特殊人群”。
那时候朋友经常拿我拄拐“嘲笑”我,我也反过来开玩笑说,你这嘲笑的不是我本人,而是我背后数千万的弱势群体。
所以,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自己就渐渐明白一个道理,残障人士最怕的,就是被当“特殊群体”所对待。
我可以经得起玩笑,也不怕你开玩笑,但就怕你特殊照顾我。当然,由于身体上的原因,很多事情残障人士当然办不到,需要人们的帮助。
但在残障人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最不希望的就是被“特殊对待”,因为他们也希望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哪怕身体不允许,但至少心理上可以被当做正常人对待。
在我拄拐的半年时间里,和朋友一起走路,或者下楼梯的时候朋友想要搀扶我的时候,我几乎都拒绝了,因为我自己知道我能行,我可以。
哪怕有时候因为拄拐走得慢,我也会刻意加快拐杖的挥舞,让自己能够跟上朋友们的步伐,而不是让他们刻意放慢脚步等我。
我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为什么公共场合他们很少出现?
答案很简单,就是我总结出来的那四个字:无所适从。

他们是少数群体,这没有错,但尊重并重视少数群体,恰恰是文明的标杆。
而我们某些人,就因为一个65岁的人抱怨了两句,用了一个“连滚带爬”的形容词,就要上纲上线网暴一个双腿不便的“老人”,这样的人,真的不适合深交。
当然,我自己也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无法体会郑智化的遭遇;毕竟,我那半年时间里,什么场合都去过了,但就是没有尝试过乘坐公共交通。
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一个双腿行动不便的人,坐公共交通背后,到底要承担着怎样的代价。
被全车人注视,各种不便,而本身社恐的我,的确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尝试。也正因如此,我才更能够理解郑智化抱怨背后的原因。
当你被身边的工作人员抱起来送进机舱座位的时候,听起来很舒服,尤其是对“正常人”来说,毕竟那么多人伺候你一个,你还敢抱怨?
可对有过类似经历的我而言,我非常明白这种“羞耻感”和不被尊重的感觉,郑智化的抱怨合情合理,但我们或者说网暴他的人,却少了最起码最基本的东西。
也许,这种缺少的东西是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存在,但这,恰恰是这件事本身最可悲的地方。
如果我们都活成了那个教科书上无比冷静客观公正的看客,那该有多么可悲。
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就看他如何评价郑智化。
end.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