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韩国巧妙地将本国的传统文化“江陵端午祭”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这让中国网友感到强烈愤慨,指责韩国人窃取了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佳节,与春节、清明和中秋并列为中华四大盛事。
这一节日的名字首次记录于西晋名士周处的《风土记》,但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孕育出了许多端午节的习俗,尽管那时并未明确将其定为端午节。
相比之下,韩国的端午节庆典,正式名称为江陵端午祭,其韩文名称源于公元九世纪,正值中国唐朝鼎盛之时。
由此可见,韩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其前身为朝鲜半岛的各个政权,皆处于中国文化圈之内,官方语言和文字一度以汉字为主导。
尽管端午这个名称源于中国,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与我们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在本质上有所区别。
中国的端午节,被普遍视为对古代贤良的怀念,尤其尊崇战国时期楚国的杰出人物屈原。
屈原矢志不渝地为国家效力,却遭受贬谪的磨难,公元前278年,面对秦国攻陷郢都的残酷现实,屈原选择了悲壮的牺牲,在汨罗江投水以示忠诚,从而诞生了端午节诸多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相比之下,江陵端午祭则聚焦于另一种精神象征,它是一个祭祀鬼神的庆典,核心人物是新罗国的大将军金庾信。
金庾信出身于朝鲜半岛驾洛国的皇家血统,当驾洛国衰落之际,他的家族转投新罗,融入了这个新的文化脉络。
金庾信的名字源于对中国南北朝时期文学巨匠庾信的敬仰,他的家族与新罗王室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姻关系。
作为新罗武烈王金春秋的妹夫及外甥,金庾信在新罗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还是文武王金法敏的姐夫和舅舅。
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江陵端午祭更像是一场融合了军事荣誉与民间信仰的盛大仪式。
金春秋的联姻策略独特,他不仅迎娶了金庾信的胞妹,还以女儿作为纽带与金庾信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从而孕育出朝鲜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金法敏。
金庾信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中,凭借唐朝的援助,实现了对百济和高句丽的征服,堪称统一朝鲜的首席功臣,他的丰功伟绩被后世深深铭记。
咸亨四年(673年),这位伟大的人物与世长辞,但他在新罗民族心中的地位却犹如山岳般崇高,被誉为“大关岭山神”,受到无尽的敬仰。
在韩国的传统庆典“江陵端午祭”中,人们祭祀的并非中国的屈原、伍子胥或曹娥,而是直接将焦点投向这位备受尊崇的山神。
中国的端午节,定于农历五月初五,各地习俗略有差异,有的提前至初四,有的则按例庆祝,但皆是一日之庆。
相比之下,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事件较长,是从每年的农历3月20号起,一直至5月初七,差不多50天的时间,期间重要的节日活动多达八个,也被称作“八端午”。
在中国,端午节的核心象征主要是粽子和赛龙舟,这些都是江陵端午祭所不具备的传统元素。
尽管如此,韩国还是以端午这个名称在2005年成功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
在江陵端午祭申遗后,其英文名称顺应国际规则变为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其中Gangneung就是江陵,而Danoje就是端午。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中国在申请时不得不舍弃直接使用"端午",转而将其传统节日命名为龙舟节,英文名不得不改为Dragon Boat Festival,其中Dragon寓指龙,Boat意味着舟,Festival则是节日的总称,直译即为龙舟节。
但我们都知道,赛龙舟仅是中国端午节众多习俗之一,它并不能全面涵盖这一节日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的端午节在绝大多数外国人眼中,只是一个赛龙舟的节日。
可以说,由于韩国的先发制人,抢注了“端午”的标签,一提到端午节,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韩国江陵的庆祝活动,而非中国的传统佳节。
就好比烈酒伏特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俄罗斯,尽管它源于意大利,这种文化归属的混淆,显然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当我们庆祝端午节时,其他国家会认为我们在效仿韩国,这种混淆实在令人忧虑,两个节日虽有差异,却意味着端午节的灵魂被悄然窃取,无声无息地落入他人之手。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但在推广和保护这些瑰宝上,似乎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或许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成功申报了43个项目为世界文化遗产,雄居全球首位,但这与我们辉煌的五千年文明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韩国国土面积不大,却拥有21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位居全球第四。
因此,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摆在眼前:守护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