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率超高的农信社为何没破产

价投谷子 2024-03-07 22:22:51
上周有粉丝私信问我:谷老师,我看金监局发布的商业银行分类监管指标中农商行的不良率超过3.34%,而净息差只有1.9%,这净息差根本不够覆盖不良贷款的,这些农商行还能赚钱么?为何没有大范围破产呢? 我听了不禁哑然失笑,一看又是被银行半瓶子醋给忽悠的结果。我在很多论坛的文章里看到一些所谓的银行“砖家”说不良贷款需要银行计提减值处置,如果净息差低于不良率那么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根本不够处置不良贷款的。这种谬论说地多了,很多吃瓜群众就信以为真了。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粉丝的那个问题。 实际上不良率和净息差之间的关系远比大家想象的要曲折得多,由于两者联系逻辑链条很长,中间涉及环节过多,所以,我是不建议将不良率和净息差直接关联起来的。 不良率和净息差的时间含义不同 不良率和净息差这两个指标里包含的时间含义不同。不良率是一个长时间累积的指标,不良率高只能说明这家银行过去在中期内(5年左右)的资产质量不佳。不良率并不能说明公司今年的资产质量不行,更不能说明未来资产质量会有问题,只能说明过去的历史包袱较重。净息差是一个短期阶段数据,通常只是对应一个季度或一年。今年净息差低不代表明年净息差低。 如果我们把存量不良比作堆积的垃圾,每年新生成的不良就是新产生的垃圾,减值核销就相当于垃圾处理的过程,而净利息收入是处理垃圾的重要动力。堆积的垃圾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年新生成的垃圾超过可以处理掉的垃圾。所以,投资者如果非要找一个指标和净息差对应也应该选择不良生成率。 我们举个例子:农业银行2008年刚上市的时候不良率4.32%,净息差只有3.03%,不良率大于净息差,农行趴下了么?没有,不但没有趴下随着这十几年的经营消化,农行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就是因为农行上市时的不良贷款很多是历史存量不良,虽然看着吓人,但是由于后期每年新生成不良率显著低于净息差(或者说潜在的不良处理能力),最终问题都可以通过拖时间来解决 不良率和净息差的作用范围不同 我们现在讨论的不良率通常是指贷款不良率,即计算分母是所有贷款余额,分子是不良贷款余额。净息差是针对所有生息资产的指标,理论上生息资产的规模要大于贷款。如果,我们有一个极端的假设,假设:某家银行的资产配置中贷款仅占总资产的10%,而其他金融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70%。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净息差远低于不良率,但是由于生息资产的规模远大于贷款规模。所以,某家银行依然可以拿到足够多的利息收入用以不良贷款的处置。 不良率和损失率 第三处被误读的地方就是大家混淆了不良率和损失率。通常我们说的不良贷款是指五级信贷分类中的后三项“次级,可疑,损失”,对应的最低减值计提比例分别为20%,50%,100%。 我们要注意贷款进入不良分类中并不代表这些贷款会全部损失。通常我们在描述不良贷款的实际损失时会引入一个新的指标贷款损失率: 贷款损失率=坏账损失/平均贷款=(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损失率)/平均贷款=不良率*不良贷款损失率 其中不良贷款损失率主要和是否有抵押物有关。通常来讲有抵押物的不良贷款最终损失率会比较低,信用贷款损失率就会比较高,比如:根据统计有抵押的对公贷款最终损失率不足50%,银行的信用卡不良贷款最终损失率在70%左右。 所以,你看到的不良率并不是银行最终需要承担的损失,贷款损失率才是银行最终需要用真金白银覆盖的。 营业收入不仅只有利息收入 最后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银行除了利息收入外还有非利息收入,特别是其中的手续费收入,基本上是不需要承担风险就可以获取的。手续费收入占比较高的银行往往具有更强的处置风险能力和更强的潜在分红能力。比如我重仓持有的招商银行之所以从2017年开始可以比其他银行提前两年进入不良双降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招商银行从财富管理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中收取了大量的手续费。招商银行的手续费占比高于25%,再加上上市银行中数一数二的净息差,这些都是招行的底气。 不过,很遗憾招商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中算是一个特例,多数银行的手续费占比连15%都到不了。特别是以农商行,城商行为首的地方中小银行,手续费占比通常10%左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不良率高于净息差本身不会直接导致农商行净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投资者更应该关注的是银行的新生成不良水平以及信用减值计提是否充足。当然,高净息差和低不良率的指标组合对我更有吸引力。
0 阅读:2

价投谷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