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溯源

海贝说文化 2024-09-17 14:17:28

月饼溯源

作者:刘殿才

每逢中秋佳节夜晚,人们喜欢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祭供之后,人们食用,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起源于古代的饼食,已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民间就已有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为饼食加工增加了辅抖,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朝颇负盛名的"红菱饼",是赐进士登第筵席用的御用食品,唐末京都长安还有制作"红菱饼"出售的店铺。

南宋时的"玩月羹",是人们中秋节必食之物。"玩月羹"就是一种类似月饼的蒸制食品,在京城临安的饮食市场上极为流行。北宋皇家中秋善食"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其品种有"桂饼"和"五福饼"等。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吴宽的"画图莫使依寒具,书信何劳送月团",这些诗句把极具精巧、形态各异的饼食刻画得惟妙惟肖。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宋代前中秋食饼成俗,月饼一词亦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但它也只是一种象形饼食,并没有特殊意义。宋代几本专门记载风俗的书,都未提及中秋食月饼。以宋代社会为背景的明人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中,有关中秋赏月的宴筵上,也未见吃月饼的描述。

月饼同中秋节联系起来是在明代。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曰:"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也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述明代京师北京月饼盛况时指出,每过中秋,坊民皆"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一些心灵手巧的制饼匠巳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地再现在月饼上。正如彭蕴章在《幽州土风吟》中描绘的:"月宫符,画成玉兔瑶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足可证明明朝月饼制作之考究。

清《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北京皇宫内的乾清宫所设供月御案陈列的"月饼山",从下往上,案上的月饼由大渐小。垫底的大月饼直径尺余,重达20余斤,而"山顶"的小月饼则只有两寸许,名曰"桃顶月饼"。由此可见清代月饼名目繁多,已达到花色品种极为丰富的程度。

我国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地区的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从而形成了京、津、苏、广、潮五大系,计200多个品种。尽管各地风俗民情各异,用料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有庆佳节、盼丰收,求团圆之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

0 阅读:0

海贝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