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KFC新品引争议,文化融合需谨慎

KFC 最近好像有点忙。先是澳洲那边推了个新品,叫“劲辣鸡越南法棍”,听着就挺混搭的。紧接着在国内,又因为番茄酱限量的事

KFC 最近好像有点忙。先是澳洲那边推了个新品,叫“劲辣鸡越南法棍”,听着就挺混搭的。紧接着在国内,又因为番茄酱限量的事儿,被不少人讨论。这两件事看起来不相关,但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一个大牌子在不同地方卖吃的,到底该怎么把握那个“度”?

先说说澳洲那款新品。它就是把KFC经典的Zinger辣鸡排,塞进了越南法棍里,再加点卷心菜丝、香菜、辣椒和酱。想法挺大胆,有人觉得新鲜,尝个鲜也不错;可也有人,特别是熟悉越南菜的客人,觉得不太对劲——面包不够脆,配料也不是那个味儿,甚至有人说:“这跟我在越南街头吃的完全两码事。”

这种反应挺真实的。食物一跨界,就容易踩到“文化尊重”那条线。喜欢的人觉得是创新,不喜欢的人觉得是乱来。KFC本意可能就是想搞点新花样,但一不小心,就触到了部分人心里对传统味道的那份在意。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KFC在国内因为番茄酱上了热搜。有顾客想多要一包番茄酱,结果店员指指桌上的告示:只有买了薯条或鸡块才能免费拿。这事儿一下子传开了,很多人不理解:“现在连番茄酱都要省了吗?”

有人猜这是为了控制成本,也有人觉得是不是在引导健康饮食、少蘸酱。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消费者最直接的感受是:体验打了折扣。毕竟大家习惯了随手拿两包酱,突然限了,心里总会咯噔一下。

两件事,一个关于“口味融合”,一个关于“服务体验”,其实都绕不开“顾客感受”这四个字。对跨国餐饮品牌来说,每个地方的口味习惯、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怎么在推新品或者调整规则的时候,既保持新意、又不让人反感,确实是个技术活。

KFC肯定也在这条路上摸索。下次再推出类似混搭菜品,或许可以更细致地考虑本地人的口味记忆;而像酱料这样的小事,如果能用更柔和的方式处理,大家的接受度可能也会更高。

说到底,大家还是希望吃到对味的东西,感受到被在意的服务——不管在哪儿,不管卖什么,这个基本诉求,大概永远不会变。

评论列表

49xxx77
49xxx77 11
2025-11-16 13:06
限番茄酱事小。隔夜的炸鸡腿怎么说,提前蒸熟就是隔夜。

网络嘴替 回复 11-16 21:21
逆天[笑着哭]

A   Star
A Star 9
2025-11-17 20:35
中国的肯德基是百胜…跟肯德基只有3%的商标使用权而已
倾城暴力
倾城暴力 6
2025-11-17 08:23
垃圾食品,不吃能死?
聊备一格
聊备一格 5
2025-11-16 22:31
贪小便宜的人太多,人家限制还不高兴了。
怪力乱神
怪力乱神 2
2025-11-18 22:09
十多年没进这门口![得瑟]你们吃
尖尖角
尖尖角 2
2025-11-20 22:00
汉堡包装纸都省了,直接裸放在盒子里,吃的时候直接上手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