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属于后印象派画派。
1、后印象主义三杰之一,梵高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很大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后印象主义存在于19世纪80~90年代,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一群美术家,反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外光和色彩,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成的观念,强调作者主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
他们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的写实主义,并借鉴了印象主义的色彩,同时抛弃了印象主义对光和色的追求,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表达。后印象派的画作注重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情感,强调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的表达方式,对后来的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英国艺术评论家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提出的。他想对保罗·塞尚立论,就需要一个新术语。几十年来,法国人并没有将后印象主义三杰(塞尚、高更和梵高)和印象主义加以区别,因此只是采用这一术语把他们和那些印象主义的主要名家区分开来,而非概括他们共有的风格。
后印象主义艺术家们不属于同一社团或派别,他们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他们被冠以“后印象主义”的称号,仅仅是后人为了把他们和印象主义区别开来。
后印象主义三杰中,相对于塞尚注重理念、结构,注意画面的建筑美,梵高更注重感情,强调色调的美和艺术表现的象征意义,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很大。所以梵高被抽象主义中,直抒感情的一派所推崇。
2、梵高主题电影佳作,豆瓣评分8.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以梵高为主题的电影有许多,豆瓣评分8.5的《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其中不容错过的一部电影佳作。
该片是由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执导的传记类动画影片,由道格拉斯·布斯、罗伯特·古拉奇克、西尔莎·罗南、艾莉诺·汤姆林森等出演,于2017年6月12日在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首映,同年12月8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梵高去世后,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把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踏上了寻找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试图揭开梵高死亡之谜的故事。
该片是全球首部油画风格的动画长片,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仅是一次艺术的革新,更是一次对伟大艺术家梵高的深情致敬;制作团队在筹备之初,特地前往梵高的墓前祭拜,并给他写了一封信。
这部动画的片名“Loving Vincent”,正是源自梵高写给弟弟的书信末尾那温馨的署名;尽管制作资金只有550万美元,影片历经众筹的艰辛才得以拍摄,但这一切困难都未能阻挡团队追求艺术的脚步。
为了更好地呈现梵高的画风,制作团队汇集了来自15个国家的125位画师,他们根据梵高的120幅原作,再加上演员表演拍摄成的853个镜头,创作出1000多幅手绘油画。
每一幅画都经过层层变化,加工成为65000帧画面,最终以每秒12帧的播放速率,将一部90分钟的连贯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样的匠心独运,不仅展现了梵高画作的魅力,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油画的奇幻世界,感受着艺术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梵高被世人称为“疯狂天才”的画家,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如同一部自传,诉说着他的痛苦、喜悦、孤独与追求。而他的传奇经历,更是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引人深入探寻他的内心世界。这部影片,正是试图打开梵高内心世界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他那充满痛苦与激情的灵魂。
影片在形式上的用心,无疑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那些油彩在大银幕上流淌,仿佛就是梵高本人在倾诉他的心声。而那些梵高作品里熟悉的事物逐次出现,更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他的画作之中,感受着他的情感与思绪。
导演和所有画师对梵高的至爱,无疑为这部影片注入了灵魂。他们不仅仅是在还原梵高的画作,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梵高的内心世界。他们对于艺术创新的勇气和探索的执着,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
【结语】而当我们穿越梵高卑微落寞疾苦的终点,来到星光的深处,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他那又痛苦又赤诚的奇异灵魂。那种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让我们为之动容,相信他的灵魂将永远在艺术的星空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