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练瑜伽好几年,可我的肩胛骨还处于“离线状态”,懵!

我没有系统学习过解剖学,虽然近几年参加过一些阿汤授权老师的工作坊,凑巧的是,那几位老师都没有以解剖学作为讲解阿汤的主要途

我没有系统学习过解剖学,虽然近几年参加过一些阿汤授权老师的工作坊,凑巧的是,那几位老师都没有以解剖学作为讲解阿汤的主要途径。

时至今日,我做体式时,更多靠的是感受,要么就是过往练习中身体留下的印记,要么就是在老师的纠正下,去感受和记忆新的发力模式。记下的不是做体式的原理,比如哪块肌肉要发力,怎么发力,更多是靠肌肉自己的记忆。

当老师调整过体式后,我会尝试用肌肉去记住这个体式,争取下次再做成这个样子。

随着我走进 mysore 教室规律练习,便有机会接触到不同老师的教法。李老师在教学中会强调呼吸,也会教给我们练习的方法和方向,之后就是在我们的练习中,不断观察我们、调整我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练习。

碰到春节期间李老师回国过节,助教老师来代课,我竟然有了意外收获,即对肩胛骨有了新的认知与感知。

头倒立是我的老大难体式,原先我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头倒立中保持得更久。如今,那个难点要暂且推后,我先把头倒立做对了才是。

趁着李老师不在教室的日子,我会期待助教老师能帮我多看看头倒立,至少我需要先找到身体正确的位置,不能总是让身体在倒立中成一道弯。

助教老师看过我的练习后,会在我准备进入头倒立时,就帮我调整,比如用手拨动我的胳膊,让大臂外旋,然后让我中背发力,就是肩胛骨往两侧展开等。

调整时,我的头、双手、小臂、手肘和膝盖在地上,双腿还没蹬直。即便如此,我发现肩膀好累,就感觉双腿还没来得及离地,自己的力气已经消耗了一大半。

助教老师还提醒我,不要用肩膀做头倒立,而是要用背部和前锯肌做头倒立。我后来觉得,只有让肩胛骨打开、饱满,似乎才有机会让背部和前锯肌发力。

在助教老师眼皮底下练习的几天,我有点犯懵,她会一直帮我调整身体,我却迷迷糊糊,找不到身体的感觉。

等到春节期间,自己在家练习时,我没有了“依靠”,只好自己摸索。这时,我才感觉到主动让大臂外旋后,肩胛骨打开,这样双手和小臂能更好地压在地板上。

之前,我的双手交叉后,总是会不自觉地打开,我也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现在好了,貌似这些身体部位都是相连的,只要刻意大臂外旋,让胳膊肘向内夹,两只手就能紧紧握住,向下压地。

别看我现在把感受讲得头头是道,对于我在头倒立中的身体形态,我真没底。尽管我给自己拍过视频,看了半天,还是有点拿不准。我就心一横,索性先按照要点和感受练习,等回到教室后,再请老师帮忙调整。

另一个体会肩胛骨的体式是轮式。我靠墙做轮式,让臀部离地,双手撑地,头点地时,助教老师会帮我把胳膊肘往中间并,还会帮我把大臂外旋。

我感觉她真的很用力,不是因为她弄疼了我,而是我的大臂好像没感知,自己不会用力,只有老师拨动后,才有了清晰的觉知。

那觉知的感受是,我知道大臂在外旋,但若是没有老师的辅助,我自己根本不会发力。

起初,我不太适应老师的这种辅助,就觉得那样做之后,推起轮式时,肩膀头会卡。老师给我解释,我平常都是用手推起身体,其实应该用肩胛骨推起上半身。这几个字我都认识,但意思我不太懂,没关系,就在练习中慢慢体会吧。

过年期间,在家自我练习,每次推轮式,我都刻意让大臂外旋,肩膀饱满一些,胳膊肘似乎真的会向中间并拢,然后再随着吸气推起轮式。

推着推着,我感觉自己跟肩胛骨仿佛有了连接,靠它推轮,真的比用手要轻松许多。我还会在轮式保持中,继续让大臂外旋,那时肩胛骨好像就能更多用上力,偶尔还会有热热的感觉。

神奇的是,好好推手后,似乎双腿也能更多用上力,把髋关节的位置推向天空。

这也让我想起,之前去到其他老师的教室练习,做到轮式时,他会用手托着我的肩胛骨。

当时,我很不适应,不知该怎么发力,就觉得身体紧。现在我懂了,老师的辅助应该是提醒我肩胛骨的位置要用力。

后来,我依稀觉得助教老师辅助我下犬式时,虽然她在认真且仔细地帮我把大臂外旋,貌似这个举动对于肩胛骨的展开也会有所帮助,我还需要再细细品味。

尽管阿汤练习的精髓是呼吸,但是在一些体式中,若是发力方式不太对,就比较麻烦,我觉得自己的下犬式、轮式、头倒立等,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这时,再从肌肉和骨骼层面的角度来理解体式,不失为多了一种方式。等我把体式的发力找对后,我还是要回归呼吸的,那样的练习才会更有活力和自由吧!